TOP

说话含糊不清咋练?语言康复三步训练法

2025-07-15 11:5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含糊不是“舌头懒”,而是神经-肌肉-听觉的合奏失衡

    无论是脑卒中后构音障碍、帕金森病所致运动减退性构音,还是儿童功能性发音不清,本质都是三条链路出了问题:神经指挥传递延迟、口部肌肉力量与协调下降、听觉反馈校正失灵。当三者不再同步,舌、唇、下颌就像失去指挥的乐手,各吹各调,于是“四十四”成了“细习细”,“喝水”成了“喝匪”。康复的核心任务,是把这条神经-肌肉-听觉的链条重新拧紧,而拧紧需要循序渐进的三步训练:基础激活、精细塑形、场景固化。

二、第一步:基础激活——把沉睡的“发动机”叫醒

1.  呼吸是发动机

    说话时的气流是声带的燃料。若呼气短促、气流忽大忽小,声音就会忽高忽低、含糊成团。先用“吹纸片”自检:把一张薄纸贴于墙面,口距 10 cm 吹气,看纸片能否持续贴墙 5 秒。达不到者,每天做“吸-2-3-4、停-2、吹-2-3-4-5-6”节律训练,每次 3 分钟,重建稳定呼气压。

2.  共鸣是扩音器

    软腭抬不高、鼻咽不通,就会导致声音闷在喉咙,形成“嘟嘟囔囔”的鼻音过重或鼻音不足。每天 2 组“打哈欠-叹气”:夸张地打哈欠,感受软腭上抬,随后长叹一口气,让气流从口腔中央流出,持续 30 秒。

3.  口部肌肉是雕刻刀

    唇无力会漏风,舌无力会卷不起来。先做“热身三连”:

• 展唇:咧嘴露齿 5 秒,放松 5 秒,重复 10 次;

• 圆唇:噘嘴吹口哨状 5 秒,放松 5 秒,重复 10 次;

• 舌尖点腭:舌尖快速点触上腭 20 次,像敲鼓。

    当这些动作能在镜中对称、到位、无痛地完成,说明发动机已预热完毕,可以进入下一步精细塑形。

三、第二步:精细塑形——把每个音素的“边框”描清楚

1.  建立“听觉模板”

    含糊者往往听不出自己错在哪。先用手机录音,朗读一段 100 字短文,然后对照标准朗读,用红笔标出所有模糊音。每天反复听 3 遍,把错误声音的“听觉记忆”刻在脑子里,形成校正参照。

2.  单音定位训练

    汉语普通话的含糊常集中在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舌面前音(j、q、x)三组。用“渐进式发音镜前训练”:

• 无声定位:用舌尖精准顶住上齿背或硬腭,保持 3 秒,不放声音,确认位置准确;

• 低声延长:发 /s/ 或 /sh/,音量控制在旁人仅能听见的 30%,气流持续稳定 5 秒;

• 正常音量爆破:在无声和低声的熟练基础上,突然提升到日常音量,确保舌位、唇形不变形。

每组音每天 5 分钟,遵循“无声-低声-常声”三级递进,不跳级。

3.  音节过渡训练

含糊常发生于辅音-元音转换。把易混淆的音节拆成“零件”拼接:

• 先练“德-饿-得”/d-ə-də/,保证 d 的爆破与 ə 的滑动无缝衔接;

• 再练“哥-饿-哥”/g-ə-gə/,体会舌根与软腭的接触-分离节奏;

• 最后把两组连起来,形成“得哥得哥”/də-gə-də-gə/,速度由慢到快,像节拍器一样精准。

    通过“单音-音节-词组”阶梯,逐渐把零散的肌肉动作串成自动化程序。

四、第三步:场景固化——把清晰发音搬进真实生活

1.  关键词锚定

    挑选日常最高频的 20 个词作为“锚点”,例如“你好”“谢谢”“我要水”。每天对这 20 个词做“三遍朗读+三遍对话”:先朗读录音自检,再在模拟场景中与家属对话,最后到便利店、公交站等真实场景中使用。锚点词一旦固化,大脑会自动迁移到相似音节。

2.  双任务训练

    真实说话时,大脑还要分配注意力给思考、表情、肢体。先进行“走路+朗读”:在客厅来回踱步,同时朗读短文,确保步频、语速、清晰度都不下降;再升级为“算数+朗读”:边心算 100 减 7 边朗读,训练认知-发音双重资源分配。

3.  每周“录音-对比-微调”

    持续进步的关键是数据化反馈。每周固定一天录 2 分钟新闻朗读,用免费声学软件测量“字清晰度指数”(即正确音素占总音素百分比)。若指数提高 5% 以上,下周保持训练量;若停滞,则回到上一阶段加强薄弱音。如此滚动迭代,三个月即可看到跨越式提升。

五、容易被忽视的三处“绊脚石”

1.  听力错觉

    许多患者戴助听器或高频听力下降,导致无法准确捕捉辅音,再怎么练舌位也无效。此时应先做听力评估,必要时调整助听器高频增益。

2.  口干

    药物副作用或放疗后唾液减少,会使舌面黏附力下降,发音打滑。随身携带无糖口香糖,每 2 小时咀嚼 3 分钟,可刺激唾液分泌。

3.  情绪紧张

    紧张时喉部上提、呼吸变浅,再好的舌位也被“憋”回去。每天做 5 分钟“叹息式放松”:深吸气后长叹一口气,同时耸肩-沉肩,降低喉位,为发音建立松弛通道。

六、何时寻求专业支持

• 训练 4 周后自测清晰度指数仍<70%,提示可能存在器质性构音障碍,需要言语治疗师做纤维喉镜、电声门图评估。

• 儿童发音不清且伴流口水、咀嚼困难,应排除舌系带过短、口肌张力异常,必要时进行口肌功能训练或手术矫正。

• 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运动减退性构音,除常规训练外,可配合 LSVT LOUD(大音量疗法)或深脑刺激术后调参,提高声强与清晰度。

七、把每一天都当成康复日

    含糊的舌头不是一生注定的标签,而是神经-肌肉-听觉链路的一次“失谐”。只要按照“基础激活—精细塑形—场景固化”三步法,把每一次呼气、每一下舌位、每一次对话都当作雕刻,声音的棱角就会重新显现。把练习嵌进刷牙、等红灯、排队结账的碎片时间,三个月后,你会发现:电话那端的陌生人不再追问“请再说一遍”,而你可以自信地说出想说的一切。

(郝亚涛 中牟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二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