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冰箱是我们储存食物的重要工具,它为我们提供了低温环境,延长了食物的保质期。然而,冰箱并非绝对安全,有一种被称为“冰箱杀手”的细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就在其中悄然滋生。这种细菌能在低温环境下生存和繁殖,一旦人们食用了被其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因此,了解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特性、危害及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一、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特性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无芽孢,单个或成对存在。它具有在低温环境下生存和繁殖的能力,即使在冰箱的冷藏温度下也能生长。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土壤、污水、屠宰场、食品生产加工器械以及多种食品中,包括肉、奶、海产品、冰激凌、蔬水果等。在干草中可以生存6个月,也常常出现在哺乳动物、禽类的粪便中,5%—10%的人肠道中就有这种细菌寄生。
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危害
(一)对普通人群的危害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感染在普通人群中并不多见,但一旦感染,症状多样,包括发热、腹泻、头痛、肌肉痛、关节痛、背痛等。严重者可引起胃肠炎、菌血症、脑膜炎等,甚至导致死亡。
(二)对特殊人群的危害
1.孕妇:孕妇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后,细菌可穿过胎盘屏障,导致流产、早产、新生儿血液感染及化脓性脑膜炎等严重后果。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感染该菌,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
3.新生儿:新生儿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后,可出现早发型和晚发型感染。早发型多为宫内感染,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表现为发热、反应差、呼吸困难、皮疹、肝脾大、肌张力低等,严重时可出现化脓性脑膜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晚发型则多于生后1—6周发病,以化脓性脑膜炎、脑膜脑炎为主。
4.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器官移植患者、癌症患者、接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等,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后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达33%。
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传播途径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尤其是经加工或未加工的动植物来源食物,如熟食肉类、牛奶和凉拌菜等。这些食品在加工、储存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卫生,就容易滋生该菌。此外,接触被污染的土壤或水源也可能导致感染。
四、预防措施
(一)选择新鲜食材
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新鲜、无破损的食材,避免购买过期或变质的食品。同时,要注意查看食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确保食品在安全食用期内。
(二)正确储存食品
将食品放在适当的温度下储存,并且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冰箱内的食物不宜存放过满,以免影响冷空气的流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为细菌滋生提供条件。同时,要注意冷藏和冷冻的温度控制和储存时间,避免食品过期或变质。
(三)定期清理和消毒冰箱
建议每季度至少清洁一次冰箱,条件允许的话每月清洁一次。在清洁冰箱时,要将冰箱内的食物全部取出,用温和的清洁剂擦拭冰箱内壁和抽屉,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最后用干净的布擦干。同时,要定期对冰箱进行消毒,可以使用70%的酒精或专用的冰箱消毒剂进行消毒。
(四)注意食品加工
在烹饪食品时,要确保食物彻底煮熟,避免生吃各种肉类。蔬菜要严格冲洗,减少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风险。冰箱内的剩菜剩饭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再次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一般来说,剩菜剩饭在冰箱中储存的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时要加热至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
(五)保持个人卫生
在处理食物前,要洗手并清洁厨房用具,避免交叉污染。同时,要注意餐具的清洁和消毒,定期对餐具进行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柜进行消毒。此外,要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如使用不同的刀具和砧板处理生熟食品等。
五、总结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作为一种潜在的“冰箱杀手”,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了解该菌的特性、危害及传播途径,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选择新鲜食材、正确储存食品、定期清理和消毒冰箱、注意食品加工和个人卫生等,以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我们也要提高对该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一旦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饮食史和接触史,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张冬雨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