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律失常“暗战”:射频消融如何先发制人?

2025-04-20 08: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心律失常——心脏的“乱节奏”

心脏,本应像一台精准运行的时钟,规律而有力地跳动,为全身输送血液。然而,心律失常却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打乱了心脏的正常节律。有时候,心跳会毫无预兆地加快,仿佛要冲出嗓子眼,让人感到心慌、胸闷;有时又会突然漏跳一拍,那种瞬间的停顿,如同平静湖面被投下一颗石子,带来莫名的不安;还有时,心跳变得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身体也随之陷入乏力、头晕的困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心跳异常,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在与心律失常的这场“暗战”中,射频消融术宛如一把利剑,能够先发制人,直击病灶,恢复心脏的正常律动。

二、心律失常的“肇事者”——病因探寻

1.心脏电生理异常:心脏的跳动依赖于一套精密的电生理系统,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个心肌细胞都按照特定的节奏接收和传递电信号。当这个系统出现故障时,心律失常便接踵而至。例如,心脏的起搏细胞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心跳过快或过慢;心肌细胞间的电传导通路受阻,信号无法顺畅传递,心脏就会出现早搏、房颤等问题。这些电生理异常,有些是先天性的,与生俱来;有些则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破坏了心脏的正常结构,进而影响电信号传导,让心脏陷入混乱。

2.生活方式“帮凶”:现代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为心律失常埋下伏笔。长期熬夜,打乱了心脏的生物钟,使其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心肌细胞处于疲劳状态,电活动容易紊乱;过度饮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直接刺激心脏,干扰电信号传导,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精神压力过大,人体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如同“兴奋剂”,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长期处于这种应激状态,心脏不堪重负,节律失常。此外,大量吸烟、过度饮用咖啡或浓茶等,也都可能成为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让心脏随时面临“乱节奏”的风险。

三、射频消融术——精准打击“病灶”

1.手术原理揭秘:射频消融术就像是一场针对心律失常病灶的“精准打击战”。手术时,医生会通过穿刺血管,一般是大腿根部的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将一根极细的导管送入心脏内部。这根导管就如同医生的“眼睛”和“手臂”,它的顶端带有电极,可以精准定位到引发心律失常的异常电活动区域。一旦找到目标,导管就会释放射频电流,电流产生的热量如同“高温烙铁”,使局部心肌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阻断异常电信号的传导路径,让心脏的电生理系统恢复正常秩序,就像修复了一条被阻断的电路,使电流重新顺畅流动。

2.手术优势尽显: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射频消融术具有诸多显著优势。药物治疗往往只能控制症状,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而且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如乏力、头晕、胃肠道不适等。而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根治性治疗方法,一次手术成功,患者就有可能彻底摆脱心律失常的困扰,无需再依赖药物。此外,射频消融术属于微创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术后一般只需卧床休息几个小时,当天或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不便,让患者能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

四、术前准备——“知己知彼”迎手术

1.全面检查评估:在决定进行射频消融术之前,患者需要接受一系列全面的检查,为手术的成功实施“保驾护航”。心电图是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它能够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帮助医生初步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需佩戴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记录仪,捕捉日常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为医生提供更详细、准确的信息;心脏超声检查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排查是否存在心肌病变、瓣膜疾病等基础心脏问题,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手术方案的制定和预后效果。此外,还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确保患者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

2.调整生活状态:术前患者的生活状态调整也不容忽视。首先要戒烟戒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心脏的进一步刺激,减少手术风险。保持规律作息,每晚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调整到最佳状态迎接手术。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防止胃肠道负担过重影响手术。同时,患者要尽量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因为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加重,影响手术进程。家属此时也应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陪伴患者度过术前的关键时期。

五、手术过程——精细操作“拨乱反正”

1.导管精准导航:手术正式开始,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局部麻醉后,医生凭借精湛的技术,将导管沿着血管缓缓送入心脏。这一过程如同在心脏的“迷宫”中导航,医生通过X光透视、心内电生理标测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导管的位置,确保其精准到达心律失常的病灶部位。每一步操作都小心翼翼,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对心脏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导管到达预定位置后,电极开始对心脏组织进行电生理标测,就像绘制一幅心脏电活动的“地图”,详细标记出异常电信号的起源和传导路径,为后续的消融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2.消融“除乱”关键:标测完成后,进入关键的消融环节。医生根据标测结果,操控导管释放射频电流,对病灶进行逐点消融。此时,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心悸或胸部不适,这是正常现象,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手术安全。随着消融的进行,异常电信号逐渐被阻断,心脏的节律开始恢复正常。整个消融过程需要医生具备高度的专注和丰富的经验,根据患者的实时反应和电生理监测结果,灵活调整消融参数,确保病灶被彻底清除,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正常心肌组织,实现心脏的“拨乱反正”。

六、术后康复——稳步回归健康路

1.密切监测护理:术后患者会被送入监护病房,医护人员会对其进行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确保心脏稳定恢复。一般需要持续监测几个小时,期间患者要保持平卧位,穿刺部位肢体尽量伸直,防止出血。医护人员还会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果患者出现心慌、胸痛、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会立即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确保术后安全度过急性期。

2.循序渐进活动: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可以逐渐开始活动。起初是在床上进行简单的翻身、四肢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术后第一天,可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尝试坐起,慢慢过渡到床边站立、行走。但要注意,活动量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随着身体恢复,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如散步、爬楼梯等,但在术后1-2周内,要避免剧烈运动、负重、长时间弯腰等,给心脏足够的时间修复,让身体稳步回归健康之路。

七、预防复发——守护心脏“长治久安”

1.定期复查关键:射频消融术后,定期复查是预防心律失常复发的关键环节。患者一般需要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时间节点返回医院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项目,医生通过这些检查了解心脏的恢复情况,查看是否有异常电活动再次出现。如果发现任何潜在问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如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再次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等,将复发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2.健康生活延续:延续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至关重要。患者要继续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增强心脏功能;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肪蛋白质食物,控制盐、糖、油的摄入;戒烟限酒,远离不良生活习惯的刺激。此外,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为心脏营造一个稳定、健康的生存环境,确保心脏“长治久安”,彻底告别心律失常的困扰。

八、总结

心律失常的“暗战”虽然严峻,但射频消融术为患者带来了战胜病魔的希望之光。从深入了解病因,到精心术前准备、精细手术操作,再到术后科学康复与持续预防复发,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如同为心脏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希望每一位心律失常患者都能充分了解射频消融术的优势与流程,积极配合治疗,用科学的方法守护心脏健康,重新拥抱充满活力的美好生活。

(张同昌 商丘市立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