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甜蜜”的负担:高血糖的危害及早发现秘籍

2023-07-19 12: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社会,高血糖已经成了很多人挥之不去的“甜蜜”负担。它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的身体里,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高血糖的神秘面纱,了解它的危害,并掌握早期发现与预防的秘籍。

高血糖的危害:身体的“隐形杀手”

高血糖,顾名思义,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糖水平会受到胰岛素等激素的精细调控,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然而,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时,血糖就会升高,从而引发高血糖。

高血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我们的健康。

1\.血管病变:身体的“交通堵塞”

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病变会逐渐阻塞血管,就像交通堵塞一样,影响血液的正常流通。当血管堵塞发生在心脏时,就会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生在大脑时,可能导致脑卒中;发生在眼睛时,会损害视网膜血管,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发生在肾脏时,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可以说,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是全身性的,几乎影响到身体的每一个重要器官。

2\.神经病变:身体的“信号故障”

高血糖还会损害神经系统,尤其是周围神经。患者可能会出现手脚麻木、刺痛、感觉异常等症状,就像身体的“信号线”出现了故障。此外,高血糖还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等问题。这些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感染风险增加:身体的“防御漏洞”

高血糖环境下,细菌和病毒更容易滋生和繁殖。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身体的免疫力下降,使患者更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而且,一旦感染,伤口愈合速度也会变慢,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

高血糖的早期发现:警惕身体的“求救信号”

高血糖的早期症状往往比较隐匿,容易被忽视。但只要我们留意身体的一些细微变化,就能及时发现高血糖的“蛛丝马迹”。

1\.多饮、多尿、多食:身体的“三多”信号

这是高血糖最常见的早期症状。由于血糖过高,肾脏无法将多余的糖分完全吸收,导致尿液中糖分增加,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多尿。多尿又会导致身体失水,刺激大脑产生口渴感,引起多饮。同时,由于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大脑会误以为身体缺乏能量,从而刺激食欲,导致多食。如果出现这“三多”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检查血糖。

2\.体重下降:身体的“无声警报”

尽管食欲增加,但患者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这是因为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只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体重减轻。如果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要警惕高血糖的可能性。

3\.疲劳乏力:身体的“能量不足”

高血糖会导致身体的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引起疲劳乏力。这种疲劳感不是通过休息就能缓解的,而是持续存在的。如果经常感到无缘无故的疲劳,且休息后没有明显改善,建议检查血糖。

高血糖的预防:守护身体的“甜蜜防线”

预防高血糖,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1\.合理饮食:平衡膳食是关键

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建议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燕麦、糙米等。同时,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暴饮暴食。

2\.适量运动:身体的“活力引擎”

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同时,结合适当的抗阻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可以进一步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

3\.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高血糖的重要手段。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查,尤其是有高血糖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人群,更要重视血糖监测。如果发现血糖异常,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4\.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重

肥胖是高血糖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可以有效降低高血糖的发生风险。建议将BMI(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之间。

5\.戒烟限酒:远离不良习惯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身体的代谢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高血糖的发生风险。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守护身体的“甜蜜防线”。

结语

高血糖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重视起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完全可以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让我们一起警惕高血糖的危害,掌握早期发现的秘籍,守护身体的“甜蜜防线”,远离“甜蜜”的负担,享受健康的生活。

(吕韶旭 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