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成人疝“卡住”了,这可不是小事,紧急应对怎么做?

2023-04-05 17: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成人疝,即腹外疝,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致。当疝内容物(如小肠)被疝环卡住,无法回纳到腹腔内时,就发生了疝嵌顿。这是一种紧急情况,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疝内容物缺血坏死,引发严重的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一、疝嵌顿的成因与症状

成人疝的发生与腹压增加、腹壁组织薄弱、腹壁有缺陷等因素密切相关。长期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举重、腹水、妊娠晚期、重体力劳动等,都会导致腹内压持续或瞬间增高,进而诱发疝气。而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薄弱,常见于老年人肌肉萎缩、胶原代谢异常、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腹肌缺乏锻炼等情况。

当疝气“卡住”时,症状会明显加剧。患者会感到疝气部位剧烈疼痛、肿胀、压痛,并且无法将疝内容物回纳到腹腔。此外,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这些可能是疝气被卡住导致的肠梗阻或其他并发症的表现。用手轻轻触摸疝气部位,会感觉有肿块,质地坚硬、压痛明显。如果尝试回纳,疝气无法回纳,或者回纳后再次突出,也高度怀疑是疝气被卡住了。

 二、紧急应对措施

 1. 立即就医

一旦怀疑疝气被卡住,患者应立即停止活动,安静平卧,以减轻腹压,并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可以用冷敷或冰袋敷在疝气部位,以减轻肿胀和疼痛,但要注意避免温度过低导致冻伤。

 2. 手法复位(需谨慎)

如果疝气卡住的时间较短,疝内容物尚未发生缺血坏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可以尝试手法复位。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平卧,用手轻轻推挤疝内容物,使其回到腹腔。但手法复位存在一定风险,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肠道受损,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因此,非专业人员切勿自行尝试。

 3. 手术治疗

- 腹腔镜手术:主要适用于疝气卡住时间不长,手术提前判断没有肠梗阻或穿孔等可能性的患者。此种手术具有切口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人体损伤较小等优势,可以彻底填入补片,加强腹壁肌肉及腹膜,达到开放性手术后的治疗效果,并且创伤更小,是目前普遍的一种治疗方式。不过,一般需要患者全麻后再进行手术,主要适用于能够耐受二氧化碳气腹手术的人群。

- 开放性手术:如果患者不能耐受腹腔镜手术,可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该手术通常需要在腹部切5—6cm长的切口,充分暴露腹部疝环,之后填充补片,加强腹壁肌肉及腹膜力量,从而彻底治疗腹部疝气。但手术过后疼痛通常比较明显,且切口较大,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

三、预防与日常护理

1. 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重体力劳动等。对于有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治疗原发病,以减少腹内压的升高。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疝气的复发非常重要。患者应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疲劳和过度紧张。选择散步、太极等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增加腹压,导致疝气加重或复发。

 3. 伤口护理

如果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伤口护理至关重要。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疝手术后早期,可以在伤口区域压适当重量的沙袋,以压迫止血和保护伤口。

4. 饮食护理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增加腹压。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超重增加腹腔压力,从而加重疝气症状。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以免增加腹压。

5. 穿着与日常注意事项

避免过紧或过松的内衣,选择能够支撑疝囊并减少腹压的内衣。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如举重、跑步等剧烈运动,以及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等。

四、特殊情况处理

1. 疝气卡住水肿

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疝内容物缺血坏死,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应立即停止活动,安静平卧,以减轻腹压。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疝气部位,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如果疝气卡住水肿的时间较长,疝内容物已经发生缺血坏死,或者手法复位失败,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2. 疝气发作急救

当疝气发作时,首先要让患者平卧,可以放一些枕头或垫子垫在患者的腿下以保持舒适。可以给患者口服一些非处方镇痛药来缓解疼痛,但避免使用止痛药,因为可能会增加腹部肌肉的紧张度。在疝气发作期间,绝对不能按压或推拿疝气部位,这可能会导致肠道受损,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大汗、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应及时通风散热,让患者感到舒适。疝气发作后,最好及时就医,因为这种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结语

成人疝“卡住”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患者和家属高度重视。一旦发现疝气被卡住的症状,应立即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并及时就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预防和日常护理,避免疝气的复发。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曹恒 信阳市中心医院 普通外科二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