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防治,是女性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需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全面了解HPV感染特点,精准落实宫颈癌筛查策略,严格执行三级预防措施,对降低宫颈癌发病率、保障女性健康意义重大。本文将从HPV感染特点、宫颈癌筛查策略以及三级预防措施这三个关键层面,系统且深入地阐述相关核心信息。
一、HPV感染特点
(一)病毒分型特征
1. 高危型:高危型HPV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病原体,其中16型和18型最为关键,约70%的宫颈癌由这两种亚型导致。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会使宫颈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和分化,进而逐步发展为宫颈癌。
2. 低危型:低危型HPV主要引起良性病变,如6型和11型,是导致尖锐湿疣的主要病因。尖锐湿疣表现为生殖器部位的良性赘生物,虽不直接引发宫颈癌,但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增加心理负担。
3. 一过性感染:HPV感染具有一定的自限性,约90%的感染者可在2年内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将病毒清除。这意味着大多数HPV感染不会发展为持续性感染,也不会引发严重病变,但仍需密切关注,尤其是持续感染的情况。
(二)传播途径
1. 性接触传播:性接触是HPV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等。与HPV感染者发生性行为,病毒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小破损进入体内,引发感染。
2. 母婴垂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是指感染HPV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播给新生儿。这种传播途径相对较少,但仍需引起重视,尤其是在孕期发现HPV感染的孕妇,应加强监测和管理。
3. 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概率极低,主要通过接触被HPV污染的物品,如毛巾、浴巾、马桶座圈等,但前提是接触者皮肤或黏膜有破损,且物品上的病毒量达到一定程度。
(三)高危因素
1. 多个性伴侣:拥有多个性伴侣会显著增加HPV感染风险。性伴侣数量越多,接触到不同亚型HPV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也增加了感染持续存在的概率。
2. 免疫抑制状态: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接受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受损,难以有效清除HPV,导致感染风险升高,且感染后更易发展为持续性感染,进而增加宫颈癌发病风险。
3. 长期口服避孕药: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宫颈局部微环境,增加HPV感染的易感性。虽然这种影响并非绝对,但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需更加关注HPV感染和宫颈癌筛查。
二、宫颈癌筛查策略
(一)筛查方法
1. HPV检测:HPV检测是宫颈癌首要筛查方法,通过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的HPV DNA,可发现是否存在HPV感染及具体感染亚型,为宫颈癌的早期发现提供重要线索。
2. TCT细胞学检查:TCT细胞学检查即液基薄层细胞检测,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细胞,进行细胞学分析,观察细胞形态是否异常,常与HPV检测联合应用,提高筛查准确性。
3. 阴道镜检查:对于HPV检测或TCT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需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阴道镜可将宫颈放大数倍,直接观察宫颈表面病变情况,并在可疑部位取组织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二)筛查频率
1. 25 - 29岁:此年龄段女性建议每3年进行1次TCT检查。该年龄段女性性生活相对活跃,HPV感染风险增加,但由于自身免疫力较强,多数感染为一过性,TCT检查可有效监测宫颈细胞变化。
2. 30 - 65岁:建议每5年进行1次HPV检测和TCT联合检查。随着年龄增长,HPV持续感染风险增加,联合检查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检出率。
3. 65岁以上:若此前多次筛查结果均为阴性,可停止筛查。因为65岁以上女性宫颈癌发病率相对较低,且身体耐受性可能较差,过度筛查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三)异常结果处理
1. ASC - US:当TCT检查结果为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 - US)时,需进行HPV分型检测。若检测出高危型HPV感染,需进一步检查和随访;若未检测到高危型HPV,可定期复查TCT。
2. L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多为HPV感染引起的良性病变,建议6 - 12个月复查TCT和HPV,观察病变是否自行消退或进展。
3. 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需立即进行阴道镜活检,根据活检结果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如宫颈锥切术等。
三、三级预防措施
(一)一级预防(疫苗)
1. 二价疫苗:二价HPV疫苗主要针对16型和18型HPV,这两种亚型是导致大多数宫颈癌的元凶,接种二价疫苗可有效预防由这两种亚型引起的宫颈癌,适合9 - 45岁女性接种。
2. 四价疫苗:四价HPV疫苗在二价疫苗基础上,增加了对6型和11型HPV的预防,不仅可预防宫颈癌,还能预防由这两种低危型HPV引起的尖锐湿疣,适用年龄同样为9 - 45岁。
3. 九价疫苗:九价HPV疫苗覆盖了7种高危型HPV(16、18、31、33、45、52、58型)和2种低危型HPV(6、11型),能提供更广泛的保护,适用年龄为9 - 45岁。
(二)二级预防(早诊)
1. 定期筛查:定期进行HPV检测和TCT检查是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关键。通过定期筛查,可及时发现宫颈细胞的异常变化,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阻断病变进展。
2. 异常出血就诊:女性若出现非经期阴道出血、性交后出血、绝经后出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这些症状可能是宫颈癌或其他宫颈病变的表现,需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
3. 规范随访:对于筛查结果异常或已确诊为宫颈病变的患者,需进行规范随访。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观察病变变化情况,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变进展。
(三)三级预防(治疗)
1. 锥切术: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 - 3级患者,常采用宫颈锥切术,切除病变组织,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锥切术包括冷刀锥切和leep刀锥切,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2. 根治手术: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如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达到根治目的。
3. 放化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多采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放疗可直接杀灭肿瘤细胞,化疗则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有效防控HPV感染与宫颈癌,需建立“疫苗 - 筛查 - 治疗”防控体系。遵循“三要”原则:适龄女性要尽早接种HPV疫苗,构筑免疫防线;女性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确诊患者要规范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9 - 45岁女性均可接种HPV疫苗,最佳接种时机为首次性行为前,此时接种可获得最佳免疫效果,最大程度降低HPV感染和宫颈癌发病风险。
(闫秀娟 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安阳市心血管病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