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HPV感染≠宫颈癌!一文读懂HPV疫苗与筛查的真相

2025-01-23 13: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当今社会,HPV(人乳头瘤病毒)这个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很多人谈HPV色变,一旦发现自己感染了HPV,就认为自己离宫颈癌不远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HPV感染与宫颈癌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了解HPV疫苗与筛查的真相,对于我们预防宫颈癌至关重要。

一、认识HPV 

HPV是一类拥有超过200种亚型的双链DNA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根据其致癌性,可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HPV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疾病,常见的如HPV6、11型,主要导致生殖器疣等良性病变,这些病变大多能自行消退,对健康威胁较小。而高危型HPV,如HPV16、18型,则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元凶” 。据统计,约70%的宫颈癌与HPV16和18型感染有关。但需要明确的是,感染高危型HPV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展为宫颈癌。 

人体自身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在感染HPV后,多数情况下(约80%),免疫系统能够在1 - 2年内自动清除病毒,使感染呈现一过性。只有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突破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才可能导致宫颈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经过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逐步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进而发展为宫颈癌。 

二、HPV感染≠宫颈癌

HPV感染在成年女性中较为普遍,性生活开始后,女性感染HPV的风险显著增加。但绝大多数HPV感染都不会引发严重后果,只有少数人会出现持续感染的情况。从HPV持续感染到宫颈癌前病变,再到宫颈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且每个阶段都有机会进行干预和阻断。 

在这个过程中,宫颈上皮细胞会不断进行自我修复和更新。即使出现了轻度的病变,人体免疫系统也有可能在适当的条件下将其逆转。此外,现代医学有多种有效的筛查手段,能够在宫颈癌前病变甚至更早期阶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治疗,治愈率非常高。所以,发现HPV感染后,不必过度恐慌,应保持冷静,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监测。 

三、HPV疫苗:宫颈癌预防的第一道防线 

HPV疫苗是预防HPV感染的有效手段,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 

二价疫苗主要针对HPV16和18型,这两种亚型与70%的宫颈癌相关,能够有效预防大部分宫颈癌的发生。它适合9 - 45岁的女性接种,通过三次接种,可产生长期的免疫保护。 

四价疫苗除了涵盖HPV16和18型外,还包括HPV6和11型,能预防生殖器疣等良性病变。适用年龄为20-45岁,同样需要接种三次。 

九价疫苗则在四价疫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种高危型HPV(31、33、45、52、58型),可以预防约90%的宫颈癌,适用年龄为16-26岁女性。 

疫苗的最佳接种时间是在首次性生活之前,此时接种疫苗,免疫系统能更好地识别并产生针对HPV的抗体,获得最佳的预防效果。不过,即使有过性生活,甚至已经感染过某种HPV亚型,接种疫苗依然有意义,因为疫苗可以预防其他未感染的HPV亚型。 

接种HPV疫苗后,并非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疫苗不能预防所有的HPV亚型,而且疫苗的保护效果也并非100%。所以,即使接种了疫苗,也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四、宫颈癌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 

宫颈癌筛查是早期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和HPV检测。 

宫颈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宫颈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这种方法能够发现宫颈上皮细胞的早期病变,但对于一些早期的微小病变可能存在漏诊情况。 

HPV检测则是检测宫颈细胞中是否存在HPV病毒及其亚型。由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HPV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受检者是否处于宫颈癌的高风险状态。但单纯的HPV检测阳性,并不能确诊宫颈癌,还需要结合宫颈细胞学检查或进一步的阴道镜检查来明确诊断。 

一般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从21岁开始进行宫颈癌筛查。21-29岁的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30-65岁的女性,每5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HPV检测,或者每3年单独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对于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多个性伴侣等高危因素的女性,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筛查。  

HPV感染并不等同于宫颈癌,了解HPV疫苗与筛查的真相,是我们预防宫颈癌的重要前提。HPV疫苗为我们提供了预防HPV感染的有效途径,而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则是早期发现病变的关键。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筛查,我们能够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生风险,守护女性的健康。希望大家消除对HPV感染的恐惧和误解,以正确的态度面对HPV,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共同远离宫颈癌的威胁。

(张静静 宁陵县人民医院 妇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