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颅内压增高患者的体位与生命体征监测

2024-09-22 18: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颅脑损伤、颅内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压增高不仅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于颅内压增高患者的护理,体位管理与生命体征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将详细探讨这两方面的护理措施。

一、体位管理

1. 头部抬高体位

目的:头部抬高30°~45°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少颅内血容量,从而降低颅内压。

实施方法:使用可调节的病床,将床头部分抬高至所需角度。确保患者背部和颈部得到充分支撑,避免颈部扭曲或过度伸展。

注意事项:对于存在颈椎损伤或不稳定的患者,应谨慎调整床头角度,避免加重颈椎负担。同时,需定期评估患者的舒适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导致的压疮或肌肉疲劳。

2. 侧卧位或俯卧位

适用情况:对于因特定病因(如小脑扁桃体下疝、脑室出血等)导致颅内压局部增高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可适当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以减轻受压部位的压力。

实施要点:在调整体位时,需确保患者身体稳定,避免突然的动作导致颅内压急剧变化。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以便及时调整体位。

3. 避免不利体位

禁忌体位:避免头部过低或过度屈曲的体位,这些体位可能增加颅内血容量,加重颅内压增高。

注意事项:在患者翻身或移动时,应始终保持头部与身体的相对位置稳定,避免剧烈的动作或突然的头部转动。

二、生命体征监测

1. 血压监测

重要性:血压是影响颅内压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血压可能加重颅内压增高,而低血压则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引发脑缺血。

监测方法:使用无创血压监测仪,定期测量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有创血压监测,以更准确地反映血压变化。

干预措施:根据血压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降压或升压药物的使用,维持血压在适宜范围内。

2. 心率与呼吸监测

心率监测:心率增快可能反映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或存在血容量不足。通过持续心电图监测,及时发现心率异常,如心动过速或过缓,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呼吸监测:呼吸频率和节律的变化可能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呼吸功能受损。应定期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记录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及时发现呼吸异常。

干预措施:对于心率或呼吸异常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

3. 体温监测

重要性:体温升高可能加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而体温过低则可能影响脑代谢和神经功能。

监测方法:使用电子体温计或红外测温仪,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对于存在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肛温或耳温作为监测指标。

干预措施:对于体温升高的患者,应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将体温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对于体温过低的患者,则应注意保暖,避免体温进一步下降。

三、综合护理策略

密切观察:除了上述生命体征的监测外,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肢体活动等神经系统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疼痛管理:疼痛可能加重患者的应激反应,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因此,应采取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营养支持: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和促进康复至关重要。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病情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结语

体位管理与生命体征监测是颅内压增高患者护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体位调整和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在实施这些护理措施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教育,确保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人性化。同时,医护人员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策略,为颅内压增高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的支持。

 

(张俊晓 河南省中医院 脑病三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