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眩晕病总发作?中医方法帮你稳住身体平衡

2025-01-30 15: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突然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摇晃?这种令人难受的症状就是眩晕。眩晕病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困扰。中医在治疗眩晕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帮助患者稳住身体平衡,重拾健康生活。

中医对眩晕病的认识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眩晕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以及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的相互作用。

· 肝阳上亢: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抑郁或恼怒,使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导致眩晕。这类患者常伴有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等症状。

· 气血亏虚: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体虚,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清窍失养,引发眩晕。患者往往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等表现。

· 肾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衰或房劳过度,使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上荣于脑,从而出现眩晕。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症状。

· 痰湿中阻:过食肥甘厚味、生冷油腻之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导致眩晕。患者多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等症状。

· 瘀血阻窍:跌仆损伤、气滞血瘀或久病入络,使瘀血阻滞经络,清窍失养,引发眩晕。此类患者眩晕症状较为顽固,可能伴有头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等表现。

症状表现
眩晕病的症状除了头晕目眩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听力减退、眼球震颤等。根据病因和病情的不同,眩晕的发作时间和程度也有所差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短暂发作,休息后症状缓解;而有的患者则可能持续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中药调理
辨证施治: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然后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眩晕,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对于气血亏虚型眩晕,可选用归脾汤加减,以补益气血、健脾养心。中成药:除了汤剂,还有一些中成药可供选择,如眩晕宁片、养血清脑颗粒等。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且服用方便。

针灸疗法
常用穴位:针灸治疗眩晕病常选用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具有升提阳气、醒脑开窍的作用;风池穴在枕骨之下,能疏风清热、清利头目;内关穴可调理心气、和胃降逆;太冲穴能平肝潜阳、疏肝理气。治疗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一般每周进行2 - 3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几个疗程后,眩晕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

推拿按摩
头部按摩:用手指从前额发际开始,由前向后梳理头皮,然后按摩太阳穴、风池穴等穴位。每次按摩10 - 15分钟,每天2 - 3次,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眩晕症状。颈部按摩:颈部是连接头部和躯干的重要部位,颈部肌肉紧张或颈椎病变也可能导致眩晕。可以通过按摩颈部两侧的肌肉,如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放松肌肉,改善颈椎的血液循环。

饮食调养
清淡饮食:眩晕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食疗方:根据不同的证型,可以选择一些食疗方进行调养。例如,肝阳上亢型患者可饮用菊花决明子茶,以清肝明目、平肝潜阳;气血亏虚型患者可食用红枣桂圆粥,以补益气血。

运动保健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缓慢、柔和的运动,具有调节呼吸、放松身心、增强体质的作用。眩晕病患者可以练习太极拳,如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呼吸的调节,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症状。八段锦:八段锦也是一种传统的养生功法,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其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等动作,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

预防眩晕病的复发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增加眩晕病的发生风险。

眩晕病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中医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按摩、饮食调养和运动保健等多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稳住身体平衡。同时,患者也要注意预防眩晕病的复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如果你正遭受眩晕病的困扰,不妨尝试一下中医的方法,相信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一起用中医的智慧,守护身体的健康。

 

(周娇艳 柘城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