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脏疾病的诊疗领域中,心肌梗死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病症,常常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而心电图,作为医生观察心脏“电活动”的窗口,在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现、诊断以及后续治疗监测等环节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那么,心电图与心肌梗死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
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
要理解心电图与心肌梗死的关联,首先需要了解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心脏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泵”,为全身输送血液,而冠状动脉则是为心脏自身供血的“生命线”。当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血栓,就会导致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局部心肌细胞坏死,这便是心肌梗死。一旦心肌细胞因缺血发生坏死,心脏的电活动和机械功能都会受到影响,而这些变化会在心电图上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电信号按照一定的传导路径依次经过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最终到达心室,引发心肌收缩。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电活动变化都能在心电图上形成特定的波形和波段,比如代表心房除极的P波、代表心室除极的QRS波群、代表心室复极的ST段和T波等。医生通过分析这些波形和波段的形态、时间、电压等参数,来判断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
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上的特征性改变
1. ST段抬高:当心肌发生急性缺血时,心电图上最早出现的变化通常是ST段抬高。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膜电位改变,使得心肌细胞复极过程异常,从而引起ST段向上移位。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这种改变多出现在心肌梗死发生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重要诊断依据。而且,ST段抬高的导联位置与心肌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比如前壁心肌梗死时,V1-V6导联常出现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时,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
异常Q波:随着心肌缺血程度的加重,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心电图上会出现异常Q波。坏死的心肌细胞无法产生正常的除极向量,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群中出现病理性Q波,其宽度≥0.04秒,深度≥同导联R波的1/4。异常Q波一旦形成,往往不会消失,它可以作为心肌梗死陈旧期的重要诊断标志。不过,并非所有的心肌梗死都会出现异常Q波,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心电图可能仅表现为ST段压低和T波倒置。
T波改变:在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中,T波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早期T波高耸直立,随后逐渐倒置,倒置的T波可能会逐渐加深,在数周或数月后逐渐恢复直立。T波的变化不仅可以辅助诊断心肌梗死,还能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和恢复情况。
心电图在心肌梗死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1. 早期诊断:由于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心电图能够在发病后的短时间内捕捉到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对于胸痛患者,医生通常会在患者就诊后第一时间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快速判断是否发生心肌梗死,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降低死亡率。
判断梗死部位和范围:通过分析心电图上出现异常改变的导联,可以准确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如前壁、下壁、侧壁、后壁等。同时,根据异常波形的数量和程度,还能大致评估心肌梗死的范围,这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于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手段,如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
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在心肌梗死的治疗过程中,心电图可以实时监测病情的变化。通过观察ST段是否回落、T波是否恢复正常、异常Q波是否稳定等指标,医生能够判断治疗是否有效,评估心肌的恢复情况。如果患者在治疗后ST段持续抬高不回落,可能提示冠状动脉再通失败或存在再梗死,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
心电图与心肌梗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就像是心肌梗死的“电信号日记”,记录着心脏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无论是在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现、准确诊断,还是后续治疗监测等方面,心电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了解心电图与心肌梗死的关联,有助于提高对心肌梗死的警惕性,当出现胸痛、胸闷等疑似心肌梗死症状时,能够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检查,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也希望未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让心电图在心肌梗死的诊疗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守护更多人的心脏健康。
(罗玲 正阳县中医院 心电图室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