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然而,快节奏的生活、职场竞争压力以及孩子教育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我们的身体健康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脑卒中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越来越常见,以及我们该如何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它的发生。
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突然受阻或出血,导致脑组织受损而引起的疾病。脑卒中主要分为两类:
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由于脑血管堵塞,血液不能正常流向脑部,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受损。
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压迫脑组织,引起损伤。
脑卒中发病急骤,对生命威胁大,一旦发生应立即就医,争取“黄金救治时间”,以减少残疾甚至死亡的风险。
二、为什么脑卒中人群越来越多?
近年来,脑卒中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压力变大
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这种长期高血压状态,会损害血管内壁,增加脑卒中风险。
2. 长时间久坐和缺乏运动
很多人因工作或生活习惯,经常坐着不动,缺少运动,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血脂异常,体重超标等,都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3. 不良生活习惯
熬夜、抽烟、饮酒过量,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损害血管健康,促进动脉硬化。
4. 不合理饮食结构
高脂肪、高盐分、高糖分的饮食习惯,易导致血脂升高、高血压和糖尿病,进而损伤脑血管,加重脑卒中风险。
5. 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的颈椎病问题
长期低头看手机,导致颈椎病高发。椎动脉受压容易造成脑供血不足,也增加脑卒中风险。
三、脑卒中的早期征兆
脑卒中来袭往往非常突然,普通人若能及时识别症状,能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以下5种情况,请务必警惕:
一侧面部或手臂、腿部突然麻木无力,特别是一侧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
突然说话不清楚,或者无法表达清楚意思,听不懂别人说话。
视物模糊或突然一过性黑蒙,视力下降明显。
突发剧烈头痛,来势凶猛且无明显原因。
突发头晕,伴随走路困难、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减弱。
如果出现以上任意一种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及时就医。
四、脑卒中预防,从这三件事做起
我们虽然无法改变遗传因素,但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以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重点在于饮食、运动和管理健康指标。
1. 合理饮食,保护血管健康
借鉴地中海饮食模式,可以起到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具体做法:
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
适量摄入豆类、坚果、脱脂乳制品和鱼类。
尽量减少红肉、甜品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多吃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如三文鱼、金枪鱼。
控制盐的摄入量,不超过每天6克。
使用天然香料(如大蒜、肉桂、胡椒)替代过多盐分。
避免反式脂肪酸和各类加工肉制品。
这种饮食方式,能降低血脂、血压,同时减少血管炎症,有助于预防脑卒中。
2. 控制体重,保持适量运动
超重、肥胖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数据显示,体重指数(BMI)每增加一单位,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约6%。
维持健康体重,建议BMI控制在18.5至24之间。
每天进行4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坚持3-4次。
运动形式多样化,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选择自己喜欢,易坚持的形式。
运动不仅控制体重,更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抵抗血管硬化。
3. 管理好高风险指标
控制危险因素,尤其重要:
戒烟戒酒:烟草与酒精是心脑血管杀手。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睡眠不足会升高血压和炎症水平。
情绪调节: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避免长期焦虑抑郁。
定期监测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和血尿酸:
血压目标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
血糖需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正常范围。
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合理,避免动脉硬化。
血尿酸也应在正常范围,防止相关疾病。
总结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但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有效预防。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危险因素、良好心态与充足睡眠是预防脑卒中的“四大法宝”。别等到出了问题才治疗,健康生活,从现在开始。珍惜身体,守护脑部健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的爱护。
(杨钰 南阳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