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突然心跳加速、漏跳一拍的经历,这些看似偶然的现象,很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据统计,我国心律失常患者已超过 2000 万人,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 。心律失常涵盖了心跳节律、频率或传导异常等多种情况,轻者可能仅带来轻微不适,重者则可能危及生命。但面对心律失常不必过度恐慌,了解其常见类型、症状识别方法以及科学治疗方案,是应对这一疾病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将系统解析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科学认识与应对。
一、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从 “心跳过快” 到 “节律紊乱”
心律失常种类繁多,根据心脏电活动的异常部位和表现,可分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三大类,每类又包含多种具体类型。
(一)心动过速类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动过速:这是最常见的心动过速类型,正常成人静息心率为 60 - 100 次 / 分钟,窦性心动过速时心率超过 100 次 / 分钟。情绪激动、运动、饮酒、发热或服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肾上腺素)等生理因素,都可能引发窦性心动过速;此外,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疾病也会导致此类心律失常。
2. 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通常在 150 - 250 次 / 分钟,突然发作、突然终止。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胸闷、头晕,严重时可出现黑矇甚至晕厥。其发病机制与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有关,部分患者存在心脏结构异常,如预激综合征。
3. 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室的异常电活动,心率一般在 100 - 250 次 / 分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是较为危险的心律失常,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
(二)心动过缓类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 60 次 / 分钟,常见于健康的运动员、老年人,也可能由甲状腺功能减退、颅内压增高等疾病引起。多数患者无症状,但严重时可能出现乏力、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
2. 房室传导阻滞:指心脏电信号从心房传到心室的过程中出现延迟或阻断,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一度和部分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则较为严重,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晕厥等症状,需及时治疗。
(三)心律不齐类心律失常
1. 早搏: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患者常感觉心脏 “漏跳” 或 “咯噔” 一下,可由劳累、熬夜、吸烟、饮酒等因素诱发,也可能与心脏病、甲状腺疾病相关。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表现为心房失去规律收缩,代之以快速、紊乱的颤动波,心率通常不规则且较快。房颤患者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更严重的是,房颤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血栓脱落进入血管后,可能引发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二、症状识别:警惕身体发出的 “异常信号”
心律失常的症状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毫无察觉,而有些患者则会出现明显不适。掌握典型症状,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
(一)常见症状表现
1. 心悸:这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症状,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跳加快、减慢或不规律,有时像 “小鹿乱撞”,有时又像 “心跳暂停”。
2. 胸闷、胸痛:心脏节律异常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发胸闷、胸痛。疼痛程度不一,轻者仅为胸部闷胀感,重者则如压榨性疼痛,需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
3. 头晕、黑矇:严重的心律失常会减少脑部供血,导致头晕、眼前发黑,甚至短暂失去意识。如果频繁出现此类症状,必须立即就医。
4. 呼吸困难: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时,肺部会出现淤血,引起呼吸困难,患者可能感觉气不够用,活动后症状加重。
(二)高危信号预警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提示心律失常可能较为严重,需紧急处理:
• 持续不缓解的胸痛、胸闷,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
• 突然晕厥或意识丧失;
• 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无法平卧,需坐起才能呼吸);
• 心跳过快(超过 180 次 / 分钟)或过慢(低于 40 次 / 分钟),且症状持续不改善。
三、科学治疗方案:从药物到手术的多维度干预
一旦确诊心律失常,需根据类型、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如电复律、起搏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药物治疗
1. 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分为四大类,如 Ⅰ 类钠通道阻滞剂(利多卡因、普罗帕酮)、Ⅱ 类 β 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Ⅲ 类钾通道阻滞剂(胺碘酮)、Ⅳ 类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这些药物可调节心脏电活动,恢复正常心律,但可能存在副作用,如导致新的心律失常、影响肝肾功能等,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
2. 基础疾病治疗药物:针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用药,如治疗冠心病的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甲巯咪唑等,从根源上改善心律失常。
(二)非药物治疗
1. 电复律:通过电击心脏,使紊乱的心律恢复正常,适用于严重的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紧急情况,以及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律失常。
2. 起搏治疗:植入心脏起搏器,用于治疗心动过缓。起搏器可感知心脏的电活动,当心率过慢时,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收缩,维持正常心率。
(三)手术治疗
1. 导管消融术: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心律失常的常用手术方法。通过将电极导管经血管送入心脏,释放射频电流或冷冻能量,破坏异常电传导路径,达到根治目的。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较高。
2. 外科手术:对于复杂的心律失常,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如心脏搭桥、心脏瓣膜修复或置换等,同时纠正心脏结构和电活动异常。
心律失常虽然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但只要正确认识、科学应对,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风险。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定期体检,有助于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记住,了解心律失常,是战胜它的第一步。
这篇文章系统介绍了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与治疗方案。若你希望对某类心律失常详细展开,或补充案例、调整表述,欢迎随时告诉我。
(宋红林 获嘉县徐营镇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