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精密的运转系统中,心脏如同永不停歇的发动机,每一次规律跳动都维系着生命的活力。然而,当心脏跳动的节律出现紊乱,心律失常便可能悄然来袭。这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识别心律失常的“求救信号”,破除认知误区,是守护心脏健康的关键一步。
一、认识心律失常:心脏节律的“失控危机”
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窦房结产生电信号,并按一定顺序传导,使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当电信号的产生或传导出现异常,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就会改变,引发心律失常。它涵盖多种类型,从常见的窦性心动过速、早搏,到较为严重的房颤、室颤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对健康的影响差异巨大。轻者可能仅引起轻微不适,重者则可能导致晕厥、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据统计,我国心律失常患者超过2000万人,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老年人、心脏病患者及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二、常见症状:捕捉心脏的异常“节奏”
(一)心悸:最直观的预警
心悸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症状,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如心跳加快、有力,或出现停顿、漏跳感。这种感觉在情绪激动、运动后或饮酒、喝咖啡后可能更为明显。例如,频发早搏的患者会突然感觉心脏“咯噔”一下,随后出现代偿性的有力跳动;而窦性心动过速则表现为持续的心跳加速,仿佛“小鹿乱撞”。
(二)胸闷、气短:呼吸的“无声抗议”
心律失常发作时,心脏泵血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全身供血不足,进而引发胸闷、气短等症状。患者常感觉胸口像被重物压迫,呼吸费力,活动后症状加重。例如,房颤患者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心排血量下降,容易出现活动耐力下降、胸闷不适,严重时甚至无法平卧。
(三)头晕、乏力:供血不足的“连锁反应”
当心律失常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便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乏力等症状。轻者可能只是短暂的眩晕,重者则可能突然晕厥。室性心动过速等快速型心律失常发作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极易引发严重的脑供血不足,导致患者突然晕倒,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四)其他症状:不容忽视的细节
部分心律失常患者还可能出现胸痛、失眠、焦虑等症状。胸痛通常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闷痛或压榨样疼痛;而长期的心律失常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失眠、多梦,进而引发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三、常见误区:走出心律失常的认知盲区
误区一:偶尔心悸是正常现象,不必在意
许多人认为偶尔出现心悸属于正常生理反应,无需关注。实际上,虽然健康人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饮用刺激性饮品后可能出现短暂心悸,但如果心悸频繁发作,或伴有胸闷、头晕等症状,很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需及时就医检查。
误区二:没有症状就代表心脏健康
部分心律失常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尤其是房颤患者,约30%属于无症状型。这些患者往往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才被发现。无症状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持续的心律失常仍会增加血栓形成、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因此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十分必要。
误区三:心律失常只能靠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方法。对于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减轻压力等,可有效缓解症状。此外,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还可采用射频消融术等微创治疗方法,达到根治目的。
误区四:心律失常治愈后无需再关注
即使心律失常经过治疗后症状消失,患者仍需定期复查。因为部分心律失常存在复发可能,且某些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感染等)可能再次引发疾病。定期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的症状多样且易被忽视,认知误区也可能延误病情。学会识别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摒弃错误观念,是守护心脏健康的重要前提。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通过科学治疗与健康管理,大多数心律失常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重拾规律的心跳节奏,拥抱健康生活。
(马凯 殷都区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