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中,高血压因其发病隐匿、初期症状不明显,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3亿,且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多数患者在血压升高初期毫无察觉,直到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时才追悔莫及。因此,了解高血压的早期筛查方法与科学管理策略,是守护健康的关键。
一、认识高血压:为何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高压)低于120mmHg,舒张压(低压)低于80mmHg;当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之所以可怕,在于它如同“温水煮青蛙”—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偶尔头晕、头痛、失眠等轻微症状,这些症状极易被忽视或与其他疾病混淆。随着病情发展,高血压会悄无声息地损害心脏、大脑、肾脏和眼睛等重要器官,增加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肾衰竭等严重疾病的发生风险,甚至危及生命。更令人担忧的是,约三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毫无症状,在体检或突发并发症时才发现患病。
二、早期筛查:捕捉血压异常的蛛丝马迹
(一)定期测量血压是关键
由于高血压初期无症状,定期测量血压是发现异常的唯一有效方法。建议18岁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对于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有高血压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每半年测量1次。家庭自测血压也十分重要,推荐使用经过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保持安静、放松,连续测量2-3次取平均值。若发现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需及时就医确诊。
(二)特殊人群需重点筛查
除了常规测量,某些特殊人群更需提高警惕。如妊娠期女性可能出现妊娠高血压,需在每次产检时监测血压;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的职场人群,以及长期服用避孕药、类固醇等药物的人群,也应定期检查血压。此外,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即收缩压高而舒张压正常),需特别关注高压数值。
三、科学管理:与“沉默杀手”长期对抗
(一)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
饮食控制:遵循“低盐、低脂、高钾”原则,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吃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如香蕉、土豆、绿叶蔬菜,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同时,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多选择全谷物、鱼类、豆类等健康食材。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运动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轻体重、改善心肺功能。需注意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引发危险。
戒烟限酒: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过量饮酒会使血压波动,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心理调节:长期焦虑、紧张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升高血压。可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二)药物治疗不可忽视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未达标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物。降压药种类繁多,包括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血压水平、并发症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减药或换药,以免引发血压反弹。同时,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三)并发症监测与预防
高血压患者需定期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肾功能、眼底等,评估靶器官是否受损。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此外,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有助于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的诱因。
高血压虽隐匿危险,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问题,配合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规范的药物治疗,患者完全可以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降低并发症风险。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重视血压管理,才能避免成为“沉默杀手”的受害者,为生命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
(马凯 殷都区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