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血压:沉默的血管杀手

2024-05-14 08: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社会,高血压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血管,却在早期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许多人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脏病、中风或肾衰竭时,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成为高血压的“猎物”。那么,什么是高血压?它为何如此危险?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管理它?本文将为您揭开高血压的神秘面纱,并提供实用的健康建议。

一、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医学上称为“高血压症”,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正常血压应低于120/80毫米汞柱(mmHg)。当收缩压(高压)持续高于140 mmHg,或舒张压(低压)持续高于90 mmHg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两类: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病例的90%以上,其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与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其他疾病(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紊乱等)引起的,占比较少。

二、高血压为何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高血压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是因为它在早期阶段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许多人可能在多年甚至数十年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直到它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高血压会逐渐损害血管壁,导致动脉硬化、心脏肥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它还是心脏病、中风、动脉瘤等致命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

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高血压的潜在患者。

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了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是预防和管理的关键。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高血压风险因素:

1.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您的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2.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3.不良饮食习惯:高盐、高脂肪、高糖的饮食会显著增加血压水平。

4.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体重增加和血管功能下降。

5.肥胖: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

6.吸烟和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压。

7.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

四、高血压的预防与管理

虽然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1.健康饮食:减少盐的摄入,多吃富含钾、镁、钙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推荐采用“DASH饮食法”(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这是一种专门为控制高血压设计的饮食方案。

2.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健康。

3.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超重或肥胖。每减轻1公斤体重,血压可降低约1 mmHg。

4.戒烟限酒:彻底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天不超过2杯,女性不超过1杯。

5.管理压力: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6.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高危人群,应定期测量血压,及时发现异常。

7.遵医嘱服药:如果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务必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降压药物,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五、高血压的误区与真相

在关于高血压的讨论中,存在许多误区。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误解及其真相:

1.误区一:高血压是老年人的问题

真相:虽然高血压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但年轻人也可能患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使得高血压逐渐年轻化。

2.误区二: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真相: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匿性。即使没有症状,高血压仍在损害血管和器官,必须及时干预。

3.误区三:一旦服药,终身依赖

真相:虽然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人的血压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减少药物依赖。

4.误区四:血压正常后可以停药

真相: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是否停药应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结语

高血压是一种“沉默的杀手”,但它并非不可战胜。通过了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压和遵医嘱治疗,我们可以有效控制血压,保护自己的血管和器官健康。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抵御高血压的最佳武器。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血压,关爱健康,远离这个“沉默的杀手”。

(牛建彬 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