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医学领域,对于创伤患者而言,受伤后的最初一小时堪称挽救生命的“黄金1小时”。尤其是当创伤导致大出血时,能否在这一小时内实现快速止血并进行有效的容量复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和后续康复情况。
一、快速止血:扼住死亡咽喉的关键举措
创伤性大出血往往来势汹汹,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导致患者陷入休克状态,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快速止血是这“黄金1小时”内的首要任务。
(一)损伤控制性手术止血
急诊手术室里,医护团队争分夺秒地对创伤部位进行探查。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血管,迅速采取结扎、缝合或使用血管钳夹闭等手段,直接阻断出血源头。比如在严重的肝脾破裂病例中,医生会紧急实施肝脏或脾脏的修补术,若破损程度过大难以修复,则可能果断采取部分切除手术,以最快速度控制出血。同时,对于骨折断端刺破血管造成的出血,在固定骨折的同时,仔细处理出血点,避免血液持续流失。
(二)临时止血措施辅助
在等待确定性手术止血的过程中,一些临时止血方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使用止血带对四肢大血管破裂进行加压包扎止血,但要注意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防止长时间使用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对于躯干部位难以直接压迫止血的创口,可填塞纱布、棉垫等物品,依靠压力来减缓出血速度,为后续手术争取时间。
二、容量复苏:维持生命体征的有力支撑
在快速止血的同时,容量复苏也刻不容缓。大出血使患者体内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各器官灌注不足,只有及时补充液体,恢复血液循环稳定,才能保障重要脏器的功能。
(一)晶体液与胶体液的合理选择
通常首先快速输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等。晶体液能迅速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且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但大量输注晶体液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等问题,所以随后会适当搭配胶体液,像羟乙基淀粉酶等。胶体液分子量较大,能在血管内停留相对较长时间,更有效地维持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减少液体向组织间隙的渗出,两者科学配比,既能快速恢复血容量,又能尽量减少不良反应。
(二)输血及血液制品的应用
当失血量较大时,仅仅依靠晶体液和胶体液远远不够,输血至关重要。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精准计算输血量。红细胞悬液可以携带氧气,改善组织缺氧状态;新鲜冰冻血浆则能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因大出血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的输注对于有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患者,有助于增强止血效果。
(三)监测与调整
在容量复苏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实时评估复苏效果,根据患者的具体反应及时调整输液速度、输液种类以及输血量等。例如,如果患者血压回升但仍伴有心率过快,可能提示血容量还未完全补足或者存在其他影响循环的因素,需要进一步分析并做出相应调整。
三、多学科协作:共筑“黄金1小时”生命防线
这关键的“黄金1小时”绝非急诊外科医生独自能够完成的任务,它离不开多学科的紧密协作。麻醉科医生要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安全,同时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生命体征精准调控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影响循环和呼吸功能;检验科需快速准确地提供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等各项检测结果,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血库要保证充足、安全的血液制品供应,随时配合输血需求;护理团队则要高效地协助医生完成各项操作,准确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和液体出入量等关键信息。
总之,急诊手术室里针对创伤患者大出血的“黄金1小时”,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较量。快速止血与容量复苏双管齐下,再加上多学科的协同作战,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创伤患者的生存率,为他们后续的康复奠定坚实基础,让更多生命在这宝贵的一小时里得以延续。
(王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外科手术室副主任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