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全解析:奶癣、吐奶等

2025-02-19 17: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新生命的降临,为家庭带来无尽的喜悦与期待。然而,面对这个娇嫩的小宝贝,新手父母们常常会被一些新生儿出现的 “异常” 状况弄得手足无措。实际上,许多看似令人担忧的现象,都属于新生儿的常见生理现象,只要正确认识并科学应对,就能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段特殊时期。接下来,我们将对奶癣、吐奶等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进行全面解析。

奶癣:婴儿湿疹的困扰
奶癣,医学上称为婴儿湿疹,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大约有 10%-20% 的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会受到奶癣的困扰 。它通常表现为皮肤发红、出现小丘疹,严重时还会有渗液、结痂等症状,好发于头面部,如脸颊、额头、头皮,严重时也可蔓延至颈部、肩部、四肢等部位。

奶癣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与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以及外界环境刺激有关。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宝宝患奶癣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新生儿的皮肤角质层较薄,毛细血管丰富,皮肤内含水量高,且皮肤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这使得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较弱。此外,接触到刺激性物质,如羊毛织物、化纤衣物、尘螨,或者食用了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奶癣症状。

对于奶癣的护理,首先要保持宝宝皮肤的清洁和湿润。每天用温水轻轻清洗患处,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清洗后,及时涂抹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保湿霜,以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在衣物选择上,应尽量给宝宝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如果奶癣症状较轻,通过日常护理通常就能得到缓解;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外用药物治疗,如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

吐奶:正常的生理反射
吐奶是几乎所有新生儿都会经历的现象。通常,宝宝在吃奶后,会从口腔流出少量奶液,有时呈喷射状吐出。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无法有效限制食物反流。此外,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容量较小,且贲门(胃与食管连接处)肌肉较松弛,幽门(胃与小肠连接处)肌肉较紧张,这些生理结构特点使得宝宝在吃奶时容易吸入空气,进而导致吐奶。

大多数情况下,新生儿吐奶属于生理性吐奶,宝宝精神状态良好,体重正常增长,不影响吃奶和睡眠。生理性吐奶一般在宝宝 6 个月后,随着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逐渐增强、胃的位置逐渐变为垂直位而自行缓解。为了减少吐奶的发生,喂奶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 45 度左右的倾斜状态,使奶液顺利流入胃内。喂奶后,不要立即让宝宝平躺,应将宝宝竖直抱起,轻拍其背部,帮助宝宝排出胃内的空气,即 “拍嗝”。

不过,当宝宝出现吐奶频繁、量多,呈喷射状,呕吐物中含有黄绿色胆汁或血丝,同时伴有精神萎靡、拒奶、发热、腹胀、腹泻等症状时,可能是病理性吐奶,需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胃食管反流病、肠梗阻等疾病。

其他常见生理现象
除了奶癣和吐奶,新生儿还有许多其他常见的生理现象。比如生理性黄疸,约 60% 的足月儿和 80% 以上的早产儿在出生后 2-3 天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4-5 天达到高峰,足月儿在 2 周内、早产儿在 3-4 周内逐渐消退。这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导致的,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期间可适当增加宝宝的喂养量和频率,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马牙也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在宝宝牙龈上会出现一些黄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这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的,数周后可自然消退,切忌用针挑或用布擦,以免引起感染。

还有新生儿假月经,部分女婴在出生后 5-7 天,阴道会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可持续 1-3 天。这是因为宝宝在母体内时,受母体雌激素影响,出生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导致子宫内膜脱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只需做好外阴清洁即可。

新生儿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看似异常的生理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是宝宝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作为父母,要保持冷静,通过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正确识别这些生理现象,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如果对宝宝出现的状况存在疑虑,应及时咨询医生,切勿盲目处理,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郭晋梅 焦作市温县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