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大揭秘

2025-07-11 10: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一个新生命降临人间,对于新手父母来说,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的担忧和困惑。新生儿的身体状况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会出现一些看似异常但实则正常的生理现象。作为医院新生儿科的主治医师,在这里为大家揭开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的神秘面纱,让您对宝宝的健康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由于摄入少、排出多,体重会出现暂时的下降,一般下降范围为出生体重的 5% - 10%,这被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宝宝出生后会排出胎便和尿液,加上水分的蒸发以及刚开始时吃奶量相对较少,都会导致体重的暂时减轻。但随着宝宝吃奶量的逐渐增加,身体对环境的适应,一般在出生后 7 - 10 天左右,体重就会开始恢复,并逐渐增长。

二、生理性黄疸

几乎一半以上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 2 - 3 天会出现黄疸,4 - 6 天达到高峰,7 - 10 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这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肠肝循环增加等因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多吃奶、多排便,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但如果黄疸出现过早、程度过重、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三、胎脂

刚出生的新生儿皮肤上覆盖着一层白色的油腻物质,这就是胎脂。胎脂是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脱落的表皮细胞形成的,具有保护皮肤、防止感染和保暖的作用。一般在出生后的 1 - 2 天内,胎脂会被宝宝自然吸收,不需要特意清洗。

四、新生儿红斑

宝宝出生后的 1 - 2 天内,在头部、躯干及四肢常出现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斑丘疹,称为新生儿红斑。其原因可能与新生儿通过产道时接触某些致敏源有关,也可能与母亲体内的激素经胎盘传给胎儿导致的过敏反应有关。新生儿红斑一般在出生后 1 - 2 天内自然消退,不需要特殊处理。

五、乳腺肿大和假月经

有些新生女婴在出生后的 3 - 5 天内,会出现乳腺肿大,甚至可以挤出少量乳汁,这是由于母亲体内的雌激素在孕期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中断所致,一般在 2 - 3 周内自然消退,切勿挤压,以免引起感染。部分女婴出生后 5 - 7 天,阴道会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排出,类似于月经,称为假月经,也是由于母亲体内雌激素的影响,一般持续 1 - 3 天自然停止,无需处理。

六、新生儿吐奶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达,加上吃奶时吸入空气,容易出现吐奶的现象。喂奶后及时拍嗝,将宝宝竖着抱起来,轻轻拍打后背,帮助排出胃内的空气,可以减少吐奶的发生。如果宝宝吐奶频繁、量大,或伴有精神不振、发热等症状,可能是疾病引起的,需要及时就医。

七、新生儿肠鸣音活跃

经常能听到新生儿的肚子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这是肠鸣音活跃的表现。由于新生儿的肠道蠕动较快,消化功能尚未完善,吃奶后容易产生肠鸣音。只要宝宝吃奶正常、精神好、无腹胀、腹泻等异常情况,肠鸣音活跃就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八、新生儿呼吸不规律

新生儿的呼吸频率较快,每分钟可达 40 - 60 次,且呼吸节律不规律,有时会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不超过 15 秒),这是由于新生儿的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所致。随着宝宝的成长,呼吸会逐渐变得规律。

九、新生儿体温波动较大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因此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波动。在寒冷的环境中,新生儿体温可能会下降,而在炎热的环境中,体温可能会升高。因此,要注意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给宝宝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十、新生儿惊跳反射

当新生儿受到突然的刺激,如响声、震动等,会出现双手向上张开,又很快缩回,有时还会伴有啼哭,这是惊跳反射。惊跳反射在出生后的 3 - 5 个月内会自然消失,如果宝宝在惊跳反射的同时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抽搐、嗜睡等,应及时就医。

了解这些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可以帮助新手父母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当然,如果对宝宝的任何情况感到不确定或担忧,及时咨询专业的医生是最明智的选择。作为新生儿科的医师,我们愿意为每一位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每一个新生命都能在关爱和呵护中茁壮成长!

希望通过以上的科普,能让广大家长对新生儿的常见生理现象有更清晰的认识,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照顾宝宝,陪伴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

(姚东亚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 NICU (新生儿科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