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生命呱呱坠地,新手父母在满心欢喜之余,往往会被新生儿出现的各种 “异常” 现象搞得忧心忡忡。黄疸、体重下降、乳腺肿大…… 这些看似不正常的表现,其实很多都是新生儿特有的生理现象。了解这些知识,能帮助家长们更从容地照顾宝宝,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接下来,就让我们全面解析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
一、新生儿黄疸:皮肤泛黄的真相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现象之一,约有 60% 的足月儿和 80% 的早产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皮肤和眼白会在出生后的 2 - 3 天开始变黄,4 - 6 天达到高峰,7 - 10 天逐渐消退,这种黄疸被称为 “生理性黄疸”。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处理体内红细胞代谢产生的胆红素能力较弱,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从而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
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通过加强喂养,促进宝宝多吃多拉,加速胆红素的排出,就能帮助黄疸消退。但如果宝宝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就出现黄疸,或者黄疸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过长,如足月儿黄疸超过 2 周仍未消退,早产儿超过 4 周仍未消退,又或者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就可能是 “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母婴血型不合、感染、肝脏疾病等因素有关,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蓝光照射、药物治疗甚至换血治疗等。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黄疸进展来初步判断,如果发现宝宝精神萎靡、拒奶、反应差,黄疸颜色加深、范围扩大,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二、体重下降:短暂的 “缩水” 期
不少家长在宝宝出生后的几天里会发现,宝宝的体重不增反降,这其实是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新生儿在出生后的 1 - 2 周内,体重通常会下降出生体重的 5% - 10%,一般不超过 10%,这种情况被称为 “生理性体重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宝宝出生后排出胎便、尿液,通过呼吸和皮肤蒸发散失水分,而此时宝宝的摄入量还相对较少,从而导致体重减轻。
生理性体重下降无需过度担心,随着宝宝吃奶量逐渐增加,消化功能逐渐完善,大约在出生后 7 - 10 天,宝宝的体重就会开始回升,并逐渐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之后体重便会稳步增长。在这个阶段,家长要确保宝宝摄入充足的母乳或配方奶,按需喂养,保证宝宝有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来恢复体重。如果宝宝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 10%,或者出生 10 天后体重仍未恢复,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喂养不足、疾病等因素,及时咨询医生,寻求专业的建议和帮助。
三、乳腺肿大与假月经:来自母体的 “馈赠”
无论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在出生后的 3 - 5 天,可能会出现双侧乳腺肿大,甚至有少量淡黄色乳汁样分泌物,这种情况一般在出生后 2 - 3 周自行消退。这是因为宝宝在出生前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了一定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出生后体内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刺激乳腺增生,从而导致乳腺肿大和泌乳现象。家长千万不要挤压宝宝的乳腺,以免引起感染,造成严重后果。
此外,部分女宝宝在出生后的 5 - 7 天,阴道可能会出现少量血性分泌物,类似月经,持续 1 - 2 天后自行消失,这被称为 “假月经”。同样是由于宝宝出生后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而发生脱落出血。这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只需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宝宝外阴,保持局部清洁即可,无需进行特殊处理。
四、其他常见生理现象
(一)马牙和螳螂嘴
有些新生儿的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会出现黄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俗称 “马牙”,这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的,数周后可自然消退,不需要任何处理。如果家长盲目挑破,可能会引起口腔感染。而 “螳螂嘴” 则是指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个较厚的脂肪垫隆起,它有利于宝宝吸吮乳汁,随着宝宝的成长,会逐渐变小,也无需处理。
(二)粟粒疹
新生儿的鼻尖、鼻翼、面颊部常常会出现针尖大小的黄白色皮疹,这就是粟粒疹。它是由于皮脂腺堆积形成的,一般在出生后数周内会自行消失。家长不用刻意挤压或擦拭,以免损伤宝宝娇嫩的皮肤。
(三)惊跳反射
新生儿在受到突然的声音刺激或体位改变时,会出现双臂伸直、手指张开,背部伸展或弯曲,头后仰,双腿蹬直,然后双臂互抱等动作,这被称为 “惊跳反射”,也叫 “拥抱反射”。这是新生儿正常的神经反射,是宝宝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一般在 3 - 5 个月左右会自然消失。家长可以通过襁褓包裹、保持环境安静等方式,减少宝宝受到的惊吓,给宝宝提供安全感。
了解新生儿这些常见的生理现象,是新手父母科学育儿的重要一步。当宝宝出现上述情况时,家长要保持冷静,仔细观察宝宝的状态,区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还是疾病表现。如果实在无法判断,应及时向医生或专业的育儿人员咨询,切勿自行处理,以免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在照顾新生儿的过程中,多一分了解,就能少一分焦虑,让宝宝在家长的悉心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张晓敏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