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生命降临,新手爸妈们满心欢喜的同时,也会被一系列喂养问题困扰。其中,新生儿喂养的频率与奶量就是让许多家长犯难的 “头等大事”。喂养频率不当、奶量不科学,不仅可能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还会让家长陷入焦虑。那么,新生儿正确喂养的频率与奶量究竟有何奥秘?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科普。
一、母乳喂养的频率与奶量
母乳喂养是大自然赋予宝宝最天然、最理想的喂养方式。在喂养频率方面,新生儿胃容量小,且母乳易于消化吸收,所以喂养频率相对较高。一般来说,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宝宝需要按需喂养,即宝宝一有饥饿表现就应喂奶。饥饿信号包括小嘴做出吸吮动作、舌头不停舔嘴唇、烦躁不安、扭动身体等。通常,新生儿每天的喂养次数会达到 8 - 12 次甚至更多,平均每 2 - 3 小时就要喂一次,哪怕是在夜间,也需要喂奶 2 - 3 次。这种频繁的喂养,不仅能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还能刺激妈妈的乳汁分泌。
关于母乳喂养的奶量,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天,胃容量仅有 5 - 7 毫升,此时妈妈分泌的初乳虽然量少,但营养密度极高,完全能够满足宝宝的需求。到了第三天,宝宝的胃容量增长到 22 - 27 毫升,妈妈的乳汁分泌也开始逐渐增加。随着宝宝不断成长,到满月时,宝宝每次的吃奶量可达到 60 - 100 毫升,每天的总奶量在 600 - 800 毫升左右。不过,母乳喂养的奶量很难精准测量,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排尿、排便情况以及体重增长来判断奶量是否充足。一般来说,宝宝每天排尿 6 - 8 次,大便 2 - 5 次,且体重每周增长 115 - 200 克,就说明奶量是足够的。
二、配方奶喂养的频率与奶量
有些妈妈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这时配方奶就成为了宝宝的主要营养来源。配方奶喂养相对母乳喂养,喂养频率和奶量的规律性更强一些。出生 1 - 2 天的新生儿,每次奶量约为 15 - 20 毫升,每 2 - 3 小时喂一次;3 - 7 天的宝宝,每次奶量增加到 30 - 60 毫升,每天喂养次数在 7 - 8 次;1 - 2 个月的宝宝,每次奶量为 90 - 120 毫升,每天喂 6 - 7 次;2 - 3 个月时,每次奶量可达 120 - 150 毫升,每天喂 5 - 6 次。此后,随着宝宝月龄增长,奶量会逐渐增加,但一般每次不超过 210 毫升。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奶量的需求也存在个体差异。家长可以根据宝宝吃完奶后的反应来调整奶量。如果宝宝吃完奶后仍然哭闹、寻找乳头,可能是没吃饱,下次可以适当增加奶量;如果宝宝吃奶后出现吐奶、腹胀等情况,可能是喂得过多,需要减少奶量。同时,在冲泡配方奶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奶粉包装上的说明,控制好水和奶粉的比例,避免奶液过浓或过稀,影响宝宝的消化和健康。
三、影响喂养频率与奶量的因素
1、宝宝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宝宝,生长发育速度、新陈代谢水平都有所不同。有的宝宝天生食量较大,有的则食量较小。此外,早产儿由于发育尚未完全,吸吮和吞咽能力较弱,可能需要更频繁、少量的喂养,且奶量的增加速度也相对较慢。
2、生长发育阶段:宝宝在快速生长期时,对营养的需求会增加,喂养频率和奶量也会相应提高。例如,宝宝在出生后的第 7 - 10 天、2 - 3 周、4 - 6 周等时间段,可能会出现频繁吃奶的现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猛长期”。在猛长期,家长应顺应宝宝的需求,增加喂养次数和奶量。
3、外界环境因素:天气炎热时,宝宝出汗较多,水分流失快,可能会增加吃奶的频率;而在寒冷的环境中,宝宝为了维持体温,也可能需要更多的能量,从而影响喂养频率和奶量。另外,环境嘈杂、宝宝睡眠不足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宝宝吃奶不规律。
四、正确喂养的注意事项
1、喂养姿势要正确: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都要注意正确的喂养姿势。母乳喂养时,妈妈可以采用坐姿或侧躺姿势,确保宝宝的嘴巴完全含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避免吸入过多空气。配方奶喂养时,要让奶瓶倾斜 45 度,使奶液充满奶嘴,防止宝宝吸入空气引起吐奶、腹胀。
2、喂养后要拍嗝:宝宝吃奶过程中容易吸入空气,喂养后一定要给宝宝拍嗝。将宝宝竖抱,头部靠在家长肩上,轻轻拍打宝宝背部,从下往上,直到宝宝打出嗝为止。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宝宝吐奶和肠胀气的发生。
3、观察宝宝的反应:在喂养过程中,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出现拒奶、吐奶严重、吃奶时哭闹不止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咨询医生。同时,要注意记录宝宝的喂养时间、奶量、排尿排便情况等,以便更好地掌握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
喂养新生儿是一门学问,掌握正确的喂养频率与奶量,是新手爸妈们照顾宝宝的重要一课。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家长们保持耐心,细心观察宝宝的需求,遵循科学的喂养方法,就能让宝宝健康茁壮成长。
(张晓敏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