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生命带着柔软啼哭降临世间,那吹弹可破的肌肤让人心生怜爱。但新生宝宝的皮肤十分娇嫩,从羊水包裹的湿润环境来到干燥的外界,会出现诸多特殊生理现象。这些现象看似异常,实则是宝宝适应新环境的正常表现,掌握正确护理方法,才能更好地呵护宝宝肌肤健康。
刚出生的宝宝身上,常常覆盖着一层白色油腻的胎脂,这是胎儿在母体内时,皮脂腺分泌和脱落的上皮细胞混合而成的 “天然铠甲”。它不仅能在分娩过程中润滑产道,减少摩擦损伤,还像一件保暖防水的 “小外套”,帮助宝宝维持体温、防止水分流失,同时抵御外界细菌入侵。一般情况下,胎脂会在 1 - 2 天内自行吸收;若皮肤褶皱处胎脂较厚,可用柔软纱布蘸取少量植物油轻轻擦拭,动作务必轻柔。值得注意的是,擦拭时要避免用力过猛蹭破宝宝的皮肤,而且擦拭后不需要再用清水冲洗,以免破坏胎脂的保护作用。
在宝宝出生 1 - 2 天内,家长可能会发现宝宝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边缘模糊的多形红斑,部分红斑中心还有小白点,这就是新生儿红斑,也叫 “毒性红斑”。这是由于外界环境刺激、皮肤受光及空气影响,加上自身皮脂腺分泌旺盛导致的。这种红斑通常无需特殊治疗,1 - 2 天便会自行消退,不留痕迹。期间要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选择柔软宽松的棉质衣物,减少摩擦。一旦红斑持续不消退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此外,有些宝宝出现红斑时可能会表现得有些烦躁,这时候家长可以通过轻柔的安抚动作和轻声的安慰,让宝宝感受到安全感,缓解不适。
不少宝宝的腰骶部、臀部会出现蓝灰色或暗青色的不规则斑块,也就是蒙古斑。它源于胚胎发育时黑素细胞在真皮深部停留,不会影响宝宝健康,也无需治疗。随着宝宝长大,蒙古斑会慢慢变淡,通常 5 - 6 岁时就会消失。家长切忌轻信不科学的祛斑方法,以免伤害宝宝皮肤。有时候,带宝宝外出时,可能会遇到旁人好奇询问蒙古斑,家长可以借此机会科普相关知识,也能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观察宝宝的鼻子、脸颊和下巴,有时能看到白色或黄色的小颗粒,宛如撒在皮肤上的白芝麻,这是粟粒疹,由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脂堆积在毛囊口形成。家长无需担心,粟粒疹会在出生几周内自然消失,切忌用手挤压,以免引发感染,日常用温水轻轻擦拭脸部保持清洁即可。如果宝宝不小心用手抓挠了长有粟粒疹的部位,家长要及时检查是否有破损,若出现轻微破损,可以用碘伏轻轻消毒,防止感染。
出生 1 - 2 周后,宝宝的手、脚等部位常出现脱皮现象。在母体内时,宝宝皮肤浸泡在羊水中,出生后环境干燥,表皮角质层开始脱落,这是皮肤适应外界的正常过程。脱皮期间,不要强行撕扯,可适当给宝宝补充水分,涂抹温和无刺激的婴儿润肤霜,同时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减少摩擦。有些宝宝脱皮可能会持续稍长一段时间,家长不用过于焦虑,只要坚持做好皮肤保湿工作,随着宝宝新陈代谢,皮肤会逐渐恢复正常状态。
除了应对这些特殊现象,日常护理新生儿皮肤还有一些通用原则。每天用温水给宝宝洗澡,控制好时间和水温,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洗澡后用柔软毛巾轻轻蘸干,尤其注意擦干皮肤褶皱处。挑选婴儿护肤品时,要选成分简单、无香料酒精、无刺激性的产品,使用前先在小面积皮肤试用。给宝宝穿的衣物和尿布,应选纯棉、柔软且透气性好的,尿布要及时更换,防止尿液粪便刺激引发尿布疹。此外,家长在接触宝宝前后要注意洗手,保持手部清洁,避免将细菌带到宝宝皮肤上。在阳光温和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让宝宝晒晒太阳,但要注意保护好宝宝的眼睛和皮肤,每次晒太阳时间不宜过长,15 - 20 分钟即可,这对宝宝皮肤健康和身体发育都有好处。
每一个新生命的降临,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虽然新生儿的皮肤生理现象常见,但牵动着家长的心。只要我们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用正确的方法悉心呵护,就能陪伴宝宝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胡双双 周口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 新生儿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