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活动起源或传导异常导致的心跳节律、频率或顺序紊乱,可分为快速型(心动过速)、缓慢型(心动过缓)和节律不规则三大类。以下为临床常见类型:
1.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100次/分,常见于运动、应激或发热等生理状态,也可见于贫血、甲亢等病理情况。
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60次/分,运动员或老年人可能为生理性,但严重者(如心率<40次/分)可能需起搏器治疗。
窦性心律不齐 :呼吸相关的心率轻微波动,通常无需干预。
2.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房早) :提前出现的心房异位搏动,患者常感“心跳漏拍”,多数良性,但频发者需排查心脏疾病。
心房颤动(房颤) :心房电活动紊乱导致心率绝对不齐,易引发血栓和中风,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心房扑动 :心房规律快速收缩(250-350次/分),心室率常规则,需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
3.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室早) :心室异位搏动,偶发者无害,但频发或多源性室早可能进展为室速或室颤。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心室率>100次/分,可导致晕厥或猝死,需紧急电复律或药物干预。
心室颤动(室颤) :心室电活动完全紊乱,心脏停搏,需立即除颤抢救。
4.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分为Ⅰ度(PR间期延长)、Ⅱ度(部分冲动未下传)和Ⅲ度(完全性阻滞),Ⅲ度需起搏器治疗。
束支传导阻滞 :希氏束分支传导延迟,通常无症状,但可能提示潜在心脏病。
二、心律失常的应对策略
心律失常的治疗需根据类型、症状及病因制定个体化方案,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介入及手术等。
1.生活方式调整
减少刺激因素 :限制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摄入,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
情绪管理 :焦虑、压力可诱发心律失常,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缓解。
规律运动 :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心脏功能,但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恶性心律失常。
2.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
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用于房颤、室上速及部分室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但长期使用需监测甲状腺和肺功能。
钙通道阻滞剂 (如地尔硫䓬):适用于房性心律失常。
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需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预防卒中。
3.非药物介入治疗
射频消融术 :通过导管释放热能破坏异常电信号通路,适用于房颤、室上速等,成功率可达80%-90%。
冷冻消融 :用于房颤治疗,安全性较高。
脉冲电场消融(PFA) :新兴技术,通过高压脉冲选择性消融心肌组织,减少周围组织损伤。
4.器械治疗
心脏起搏器 :适用于严重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新型无导线起搏器(Micra)创伤更小。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用于室速、室颤高危患者,可自动除颤挽救生命。
5.外科手术
迷宫手术 :通过切割缝合心房组织形成瘢痕,阻断异常电信号,常用于合并瓣膜病的房颤患者。
左心耳封堵术 :针对房颤患者,封闭左心耳以降低血栓风险。
6.中医与新兴疗法
参松养心胶囊 :研究显示其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房颤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自主神经调节 :通过颈动脉窦刺激或肾去神经术平衡交感-副交感神经,减少心律失常发作。
三、特殊人群管理
1.运动员心律失常
迷走张力增高导致窦缓可达30次/分,需与病窦综合征鉴别。
右室流出道室早常见,负荷>2000次/日需射频消融。
2.妊娠期心律失常
普罗帕酮为妊娠B类用药,乳汁排泄率<1%。
直流电复律在妊娠各期均安全,胎儿辐射暴露<0.01Gy。
四、预防与长期管理
原发病控制 :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定期监测 :高危患者需动态心电图(Holter)或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心电变化。
心脏康复 :综合计划包括运动训练、营养指导及心理支持,降低复发风险。
五、结语
心律失常类型多样,轻者无需治疗,重者威胁生命。现代诊疗技术如AI辅助分析、PFA消融等正推动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发展。未来,结合基因检测和自主神经调控的创新疗法或将为患者提供更优解决方案。
(赵伟 河北燕达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