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冠心病的成因、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2022-09-12 08: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冠心病的成因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脏疾病。其成因复杂,主要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危险因素两类。 

1.不可控因素 

年龄与性别 :4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率显著升高,男性风险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发病率趋近于男性。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史者,患病风险增加。 

2.可控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诱因。脂质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逐步阻塞血流。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 :高血糖状态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促进炎症反应和斑块形成。 

吸烟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聚集。 

肥胖与缺乏运动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相关,而久坐生活方式加剧血脂、血糖代谢紊乱。 

不良饮食习惯 :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可加重血管负担。 

此外,慢性炎症、心理压力(如长期焦虑)等也被认为是潜在诱因。 

二、冠心病的诊断方法

冠心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技术,以实现早期精准识别。 

1.临床症状 

稳定型心绞痛 :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疼痛持续时间长,伴冷汗、恶心,甚至休克,需紧急干预。 

2.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谱 :肌钙蛋白(cT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提示心肌损伤。 

炎症标志物 :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活动性相关。 

3.影像学技术 

心电图(ECG) :静息或负荷试验中ST段压低或抬高可辅助诊断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造影(CAG) :金标准,可直观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和位置。 

心脏超声 :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测室壁运动异常。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 :无创检查,适用于中低风险患者的筛查。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评估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定位缺血区域。 

近年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如AI分析心电图或影像数据)和生物标志物(如microRNA)的研究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方向。 

三、冠心病的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治疗目标为缓解症状、改善预后,并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目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介入、手术及新兴疗法。 

1.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预防血栓形成。 

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近年推出的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可进一步强化降脂。 

抗缺血药物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硝酸酯类(硝酸甘油)及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䓬)改善心肌供氧。 

SGLT2抑制剂 :原用于降糖的恩格列净等药物被证实可降低心衰住院风险。 

2.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恢复血流。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可减少再狭窄,生物可吸收支架(BVS)正在临床试验中。 

腔内影像技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精准支架放置。 

3.外科手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采用动脉(如乳内动脉)或静脉(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微创CABG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减少创伤。 

4.新兴疗法 

基因治疗与干细胞疗法 :研究聚焦于促进血管新生(如VEGF基因疗法)或修复心肌(间充质干细胞)。 

抗炎治疗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炎症通路的药物(如秋水仙碱)显示出潜在获益。 

远程监测与AI管理 :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电变化,AI算法个性化调整治疗方案。 

5.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

综合干预包括运动训练、营养指导、心理支持及危险因素控制,可降低30%再住院率。 

结语

冠心病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早期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与多模态检查。治疗上,传统药物与手术不断优化,而基因治疗、抗炎策略等新兴技术为患者带来希望。未来,个体化精准医疗和全程化管理将成为趋势,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赵伟 河北燕达医院 心血管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