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突发心脏病更是生死攸关的紧急状况。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脏骤停离世的人数高达55万,且大部分发生在医院外。掌握突发心脏病的识别症状与紧急处理方法,不仅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更有可能逆转生死。无论是患者本人、家属,还是普通公众,都应当熟练掌握这些关键知识。
一、认识突发心脏病:常见类型与发病机制
突发心脏病涵盖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以及心脏骤停。这些疾病的发生,多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变、心电活动异常等因素相关。当冠状动脉内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坏死,便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二、识别症状:捕捉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典型症状
- 胸痛:这是心脏病发作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胸部中央或左侧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持续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部分患者的疼痛还会放射至左肩、左臂、下颌、颈部或背部。
- 呼吸困难:患者常感到气促、喘不上气,即使静坐或休息时也会出现,严重时可能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这是心脏功能衰竭的表现。
(二)不典型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心脏病发作都表现为典型胸痛。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女性,症状可能较为隐匿,如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乏力、出冷汗等,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或过度劳累,从而延误救治。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且休息后无改善时,需警惕心脏病发作的可能。
三、紧急处理:分秒必争的生命救援
(一)立即呼叫急救
一旦怀疑有人突发心脏病,应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如中国120),准确告知患者所在位置、症状表现及联系方式,并保持电话畅通,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在等待过程中,切勿随意搬动患者,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二)让患者保持正确体位
帮助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一般取半卧位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应将其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
(三)药物急救
如果患者随身携带有硝酸甘油,可让其舌下含服1片,每5分钟可重复含服1次,最多不超过3片。硝酸甘油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但低血压患者慎用。若患者有阿司匹林且无禁忌,可立即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有助于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四)心肺复苏与AED使用
若患者突然失去意识、呼吸停止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具体操作如下:
1. 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在坚实平面上,施救者双手交叠,手掌根部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双臂伸直,垂直用力向下按压,频率至少100 - 120次/分钟,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充分回弹。
2. 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异物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进行2次人工呼吸。
3. 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如果现场有AED,应尽快获取并使用。按照设备语音提示,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胸部,AED会自动分析心律,若提示需要电击,在确保无人接触患者的情况下按下电击按钮,电击后立即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四、预防心脏病发作:从生活点滴做起
-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心脏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心脏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突发心脏病的救治,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呼救、早处理”。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能在危急时刻挽救生命,更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的负责。每个人都应将这些急救技能牢记于心,让生命在关键时刻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