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小板减少怎么办?从病因到应对全解析

2025-01-13 14:1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血小板减少:不容忽视的血液异常

在医学上,当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就被诊断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可能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由于血小板主要负责生理性止血,所以血小板减少常常会让患者出现出血倾向。轻微的可能只是皮肤出血点、鼻出血、齿龈出血;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呕血、便血、尿血,最危险的情况是脑出血,这可能会直接危及生命。

二、探寻病因:多因素交织的“健康谜题”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涉及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过多、消耗增多及分布异常等几个方面。

1.生成减少:血小板来源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当受到病毒感染、基因突变、化学物质(如甲醛、苯酚等)、电离辐射,以及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环磷酰胺、抗生素氯霉素等)影响时,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无法正常成熟,血小板的“生产线”就会出故障,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比如,长期在有电离辐射环境下工作的人群,患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就相对较高。

2.破坏过多: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可能直接破坏血小板;免疫系统紊乱时,身体会产生过多的血小板抗体,这些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会加速血小板的破坏。像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身体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血小板,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3. 消耗增多:在一些疾病状态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血管内会形成大量血栓,这就需要消耗大量血小板,最终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

除了上述因素,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也会导致血小板减少。比如,部分女性在妊娠期间,特别是孕晚期,会出现血小板减少,但通常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小板抗体均无异常,产后又会迅速恢复正常,这种良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太清楚。另外,大量输注库存血,由于库存血中可能存在血小板凝集因子,也会引起微血管栓塞导致血小板减少。

三、症状预警: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血小板减少引发的出血症状和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密切相关,血小板计数越低,出血部位可能越深,出血越难止住。

1.皮肤黏膜出血:这是血小板减少者最典型的表现,皮肤会自发出现出血点、瘀斑或紫癜,就像皮肤上突然冒出了许多小红点或青紫色斑块;部分患者口腔黏膜还会出现血泡,吃东西时会感到疼痛。

2.鼻出血与牙龈出血:鼻出血较为常见,多为双侧鼻腔出血;牙龈出血表现为刷牙时出血,严重的会出现自发性齿龈出血,有些患者早上起床会在嘴角或枕巾上发现血迹。

3.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少的时候,患者会出现黑便;出血量多则表现为便血、呕血。不过,消化道出血一般不是血小板减少的首发表现,而且需要排除消化道本身的疾病。

4.泌尿系统出血:主要症状是血尿,出血量少的尿液外观可能无异常,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红细胞;出血量大时,尿液会呈现洗肉水色或鲜红色,更严重的患者血液凝固后会堵塞尿道,导致尿液无法排出。

5.阴道出血:女性患者会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或月经期延长、淋漓不尽,原本规律的月经变得紊乱。

6.颅内出血:这是最危险的情况,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物模糊,严重的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是血小板减少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

7.眼部出血:主要表现为结膜下出血,严重时会出现视网膜出血,导致视力下降。此外,血小板减少患者受伤后出血时间也会明显延长,比如拔牙后可能出血不止,压迫止血或局部使用止血药物效果都不佳。

四、高危人群: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了解了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症状,我们还需要知道哪些人更容易被它盯上。

1.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作为血细胞的一种,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所以血液系统疾病是引起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原因。像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以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幼细胞性贫血等非恶性疾病患者,都面临着血小板减少的风险。

2.感染性疾病患者:各种病原体入侵人体后,既可能使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能力减弱,也可能直接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这类患者通常还伴有发热。常见的病毒感染如水痘、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病原虫感染如疟疾、钩虫病、恙虫病、血吸虫病;细菌感染如菌血症、猩红热、脑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布氏杆菌病、结核等,感染这些病原体后都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

3.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紊乱,会攻击自身的血小板,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4.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者: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如甲醛、苯酚等,或者长期在有电离辐射环境下工作的人,他们的骨髓造血功能容易受到影响,进而增加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几率。

5.药物使用者:部分药物可通过抑制骨髓造血或介导免疫性血小板破坏造成血小板减少。常见的有抗肿瘤药(如环磷酰胺、阿糖胞苷等)、抗感染药(如氯霉素、利奈唑胺等)、抗结核药(如利福平)、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抗甲状腺药(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等。如果正在服用这些药物,且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五、科学应对:从检查到治疗的“全方位攻略”

当怀疑自己有血小板减少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外周血涂片是最简便、快速的初步诊断方法,医生还会根据具体情况,让患者进一步做血常规、骨髓检查、免疫学检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查、腹部超声等,以明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并与其他可导致出血的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等进行鉴别。过敏性紫癜是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的血管炎,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紫红色的瘀斑、瘀点,严重的可伴有关节疼痛、腹痛、肾脏损害,但血小板计数正常,通过血常规检查就能区分。

一旦确诊为血小板减少,就要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治疗。治疗血小板减少的基本原则是尽早去除病因。

1.一般治疗:适当限制活动,避免外伤,防止因碰撞导致出血;有或疑似有细菌感染者,要酌情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避免应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慎重进行预防接种。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主要适用于血小板数<30×10⁹/L,并有严重出血或出血危险的患者。泼尼松是首选药物,70%-90%的患者使用后有较好效果,一般2-3周内出血症状会改善,达到缓解后可减量维持至停药。若停药后复发,再次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仍可能有效。但如果泼尼松治疗4周仍无效,就必须迅速减量直至停药,维持治疗不宜超过6个月,以免增加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概率。大剂量地塞米松在临床上也广泛使用。

免疫抑制剂:使用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后疗效不佳者,或属于慢性难治性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比如硫唑嘌呤,平均见效时间约为4个月,副作用较少,但长期使用者要警惕诱发恶性肿瘤;环磷酰胺口服一般用药2个月后起效,需治疗6个月以维持治疗,副作用包括血小板生成受抑制,使出血加重,还可能有白细胞减少、肝炎、出血性膀胱炎、继发性肿瘤等;长春生物碱可使用长春新碱或长春碱,用药4-6周无效则不必继续用药,长春新碱主要副作用包括脱发、周围神经病,长春碱主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

其他药物: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rhTPO、艾曲波帕、罗米司亭,以及雄激素等,有助于增加血小板数量。

3.手术治疗:长期出血或出血危及生命,各种药物治疗无效,需大剂量激素维持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因为脾脏是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切除脾脏后,血小板可能会恢复正常。

4.放化疗:对于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克隆性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放化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放射治疗通过使用辐射性的高能量束杀死癌细胞,化疗则是使用化疗药物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扩增。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遵医嘱按时服药,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免疫抑制剂可能出现出血加重、白细胞减少、肝炎、出血性膀胱炎、脱发、周围神经病、骨髓抑制等副作用,长期使用还可能增加诱发肿瘤的风险,如果出现不适,要及时告知医生。

此外,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护理。饮食上,建议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富含铁质的食品等,如牛奶、瘦肉、鱼类、鸡蛋、鸡肉、豆制品、猪肝、鸡肝、鸭血、猪血、牛羊肉、蛋黄、大枣、菠菜、木耳、银耳等,同时禁忌摄入过多含坚果、红肉、海鲜等易造成出血的食品。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对于提高自身免疫力,改善血小板功能至关重要。还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身体受到外伤,以免血小板产生聚集,消耗血小板数量。

血小板减少虽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病因、症状,及时发现并科学应对,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保护自己的健康。如果身体出现了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拖延,让专业医生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冀明华 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 消化血液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