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在过去被称为“王者之疾”。顾名思义,是王公贵族才会患有的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曾经的“王者之疾”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进食大量海鲜、长期高蛋白高嘌呤饮食、饮酒等因素都可能诱发急性痛风。
提起痛风,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尿酸高、关节痛,殊不知,除了关节,痛风还会伤害你的肾脏及心脑血管,今天,我们就重点认识一下痛风的严重并发症—痛风性肾病。
1、痛风为什么会引起肾病?
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和肿胀。而痛风也可能会引起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痛风患者体内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结晶在肾脏中沉积,形成尿酸结石。当尿酸结石在肾脏中积聚时,会引起肾血管受损,导致肾功能损害,甚至引发肾小球肾、肾间质纤维化等疾病。
其次,痛风患者由于长期高尿酸血症的影响,肾脏受到持续的尿酸盐沉积和慢性炎症的刺激,导致肾小管和间质的病变,从而最终影响到肾脏的功能。
另外,痛风患者饮食中高嘌呤食物摄入较多,如肉类、内脏、海鲜等,这些食物会增加体内尿酸的产生,加重尿酸的沉积和肾脏的负担,进而诱发肾脏病变。
2、痛风性肾病到底是什么疾病?
痛风性肾病又叫慢性尿酸性肾病,是一种因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伤,一般多见于患痛风10年以上的痛风患者,其严重程度与血尿酸水平的高低及持续时间有关,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夜尿增多、泡沫尿、腰痛、下肢浮肿、尿酸升高等,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患者会出现肾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甚至发展成尿毒症。已出现痛风性肾病的患者需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因痛风性肾病导致慢性肾功能损伤的患者,要及早接受针对性治疗,以保护肾功能,避免终末期肾病的出现。
3、痛风性肾病如何诊断?
血液检查:检测血尿酸水平,通常男性血尿酸高于 420μmol/L、女性高于 360μmol/L 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肾病患者往往伴有长期高尿酸血症;同时查看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来评估肾功能受损情况。
尿液检查:观察尿蛋白、尿红细胞等情况,了解肾脏是否存在损伤以及损伤的程度,还可检测尿酸排泄量等指标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查看肾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看是否有肾脏萎缩、肾实质回声改变等异常情况;必要时进行 CT 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肾脏病变细节。
肾活检: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通过肾活检取少量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够准确判断肾脏的病理改变类型,有助于确诊痛风性肾病以及与其他肾病进行鉴别诊断。
4、得了痛风性肾病怎么办?
饮食调整——筑起第一道防线
合理的饮食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基础。首先,要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都是高嘌呤的“重灾区”,应尽量避免食用。啤酒也是诱发痛风的常见因素之一,必须远离。相反,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能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同时,要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尤其是植物蛋白,以免加重肾脏负担。此外,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至关重要,每天至少饮用 2000 毫升的水,有助于稀释尿液,减少尿酸结晶的形成。
药物治疗——精准打击的利器
1)降尿酸药物
• 别嘌醇: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降低血尿酸水平。但使用时需注意过敏反应等副作用。
• 非布司他:对肾脏的副作用相对较小,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 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但对于有肾结石的患者应慎用。
2)保护肾脏药物
• ACEI/ARB 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减少蛋白尿,保护肾脏功能。
• 虫草制剂等: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生活方式干预——持续护航的保障
适度的运动对于痛风性肾病患者同样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既能增强体质,又不会对关节和肾脏造成过大负担。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戒烟限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吸烟和饮酒都会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定期复查——把握治疗的方向标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检查血尿酸、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发现病情恶化,应及时就医,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信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对这个隐藏的“杀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正潜伏在许多患者身边,随时“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的肾脏!因此,无论您是刚刚确诊的高尿酸患者,还是有痛风病史的老朋友,都务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遵从医嘱,积极治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远离尿酸的“魔爪”,守护好我们的肾脏,过上健康的生活!
(丁元 信阳市中心医院 肾病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