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心“隐形杀手”!早期胃癌有哪些蛛丝马迹

2025-04-10 16:0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胃癌:被低估的“健康威胁”

在我国,胃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列前茅的恶性肿瘤。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确诊胃癌患者约48万例,相当于每天有1300多人被胃癌“宣判”,而其中超过7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为何胃癌如此“凶险”?这与其早期症状隐蔽、公众认知不足密切相关。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正常胃黏膜到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再到早期胃癌,最后发展为进展期胃癌,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若能在早期阶段发现并干预,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过90%,而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约30%。因此,识别早期胃癌的“蛛丝马迹”,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二、早期胃癌的常见“信号”:别把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早期胃癌之所以容易被忽视,是因为其症状常与普通胃病(如胃炎、胃溃疡)相似,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但如果仔细观察,仍有一些细节可作为“预警信号”。

(一)上腹部不适:最容易被忽视的“开场白”

隐痛或胀痛:多数患者会出现间歇性上腹部隐痛,疼痛程度较轻,呈阵发性,可自行缓解。这种疼痛无明显规律,可能在饭后加重,也可能与饮食无关。许多人会误以为是“消化不良”或“胃炎”,自行服用胃药后症状暂时缓解,从而延误就医。

饱胀感:进食后很快出现饱腹感,即使只吃少量食物也感觉胃部胀满,这是由于胃癌病灶影响胃的蠕动功能,导致食物排空减慢所致。

(二)食欲减退与体重下降:无声的“健康警报”

食欲下降:早期胃癌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对平时喜爱的食物兴趣降低,甚至闻到食物气味就有恶心感。这种食欲减退并非暂时的情绪影响,而是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

体重减轻:由于食欲减退和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患者在短期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如果没有刻意减肥,1-2个月内体重下降3-5公斤以上,需高度警惕。

(三)消化道出血:不可轻视的“红色信号”

黑便:胃癌病灶表面黏膜糜烂、出血时,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氧化分解,会使粪便呈黑色,质地较稀,类似柏油样。黑便通常是持续性或间歇性出现,每次出血量约50-100毫升。需要注意的是,食用动物血、铁剂等也可能导致黑便,但这种黑便颜色较深且无光泽,停止食用后会消失。

呕血:当出血量较大(一次出血量超过250毫升)时,会出现呕血症状,呕吐物可为鲜红色血液或咖啡渣样物质。呕血常伴有头晕、乏力、心悸等贫血症状。

(四)其他不典型症状

反酸、烧心:部分患者会出现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胸骨后烧灼感(烧心)、反酸等症状,类似胃食管反流病。

恶心、呕吐:肿瘤生长导致胃腔狭窄或梗阻时,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宿食,伴有酸臭味。

乏力、贫血: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

三、哪些人更容易“招惹”胃癌?识别高危人群

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人群属于胃癌高危人群,需格外警惕:

(一)有胃癌家族史者

胃癌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胃癌,尤其是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其患胃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这可能与家族成员共同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及遗传基因有关。

(二)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明确的胃癌致病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研究表明,HP感染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增加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的发生风险,进而促进胃癌的形成。我国HP感染率超过50%,感染人群庞大,因此HP感染者应定期进行胃部检查。

(三)患有胃癌前疾病者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胃癌最主要的癌前疾病。据统计,萎缩性胃炎患者10年癌变率约为3%-5%。

胃息肉:胃息肉可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恶变风险较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表面不规则的息肉。

胃溃疡:久治不愈的胃溃疡(病程超过3个月),溃疡边缘黏膜细胞增生、修复过程中可能发生恶变。

残胃:因良性疾病(如胃溃疡、胃肿瘤)接受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由于胃酸分泌减少、胆汁反流等因素,残胃黏膜易发生慢性炎症和萎缩,癌变风险增加,术后10年以上需警惕残胃癌。

(四)不良生活方式者

高盐饮食:长期摄入高盐食物(如腌制食品、咸鱼、咸肉等),盐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直接暴露于致癌物质(如亚硝酸盐)中,增加胃癌风险。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作用;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促进HP感染,两者均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饥饱不定、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胃酸分泌紊乱,增加胃部疾病风险。

(五)长期处于胃癌高发地区者

我国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山东、辽宁、福建、甘肃等地属于胃癌高发区,这可能与当地饮食习惯(如高盐、腌制食品摄入较多)、环境因素等有关。

四、如何早期发现胃癌?科学筛查是关键

由于早期胃癌症状不典型,仅凭症状难以确诊,因此科学的筛查手段是早期发现胃癌的关键。以下是常用的筛查方法:

(一)胃镜检查:胃癌诊断的“金标准”

胃镜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最有效方法,通过胃镜可以清晰地看到胃内有无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并可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对于胃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普通人群,40岁以上应定期进行胃镜筛查。

(二)血清学筛查

胃蛋白酶原(PG)检测:胃蛋白酶原分为PGⅠ和PGⅡ,PGⅠ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PGⅡ在胃底腺、胃窦幽门腺和近端十二指肠布氏腺均可分泌。当胃黏膜发生萎缩时,PGⅠ和PGⅠ/PGⅡ比值会降低,因此通过检测血清PG水平可初步判断胃黏膜萎缩情况,筛选出胃癌高危人群。

胃泌素17(G-17)检测:胃泌素17由胃窦G细胞分泌,可反映胃窦部黏膜萎缩情况。G-17水平升高提示胃窦黏膜萎缩可能,降低则提示胃体黏膜萎缩。

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HP抗体,可了解是否感染HP,但不能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需结合其他检查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通过口服钡剂,在X线下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形态和功能。对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可作为替代检查方法,但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低于胃镜。

CT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胃癌的分期、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及有无远处转移,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有限。

五、早期胃癌的治疗:把握“黄金救治期”

一旦确诊为早期胃癌,应尽早进行治疗。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深度、病理类型等因素决定。

(一)内镜下治疗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病灶直径小于2厘米、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通过内镜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创伤小、恢复快,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切除较大面积的病变,适用于直径大于2厘米、形态不规则的早期胃癌,能更完整地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复发风险。

(二)手术治疗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于内镜下治疗困难或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患者,可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进行胃癌根治术,切除部分或全部胃组织,并清扫周围淋巴结。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

传统开腹手术:适用于肿瘤位置特殊或病情复杂的患者。

六、预防胃癌:从生活细节做起

虽然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健康习惯,可以有效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一)合理饮食

减少高盐摄入:避免食用过多腌制食品、加工肉类,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致癌物合成等作用,可降低胃癌风险。

避免食用霉变食物: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应坚决杜绝食用。

(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可显著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规律饮食: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保持胃肠道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HP感染。

(三)积极治疗胃部疾病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胃癌前疾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防止病情恶化。

结语

胃癌虽然被称为“隐形杀手”,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重视早期症状,提高筛查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就能够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即使不幸患上早期胃癌,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也完全有可能实现治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胃部健康,远离胃癌威胁,拥抱健康生活!

(冀明华 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 消化血液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