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主动脉夹层堪称“不定时炸弹”,一旦发作,患者随时可能面临生死危机。它起病急骤、进展迅猛,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不过,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外科手术已成为对抗这一凶险疾病的有力武器,在生死瞬间力挽狂澜。
一、认识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是人体内最粗大的动脉,承担着为全身输送血液的重要任务。主动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紧密贴合而成,共同抵御血流压力。然而,当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遗传性血管病变等因素长期侵袭时,主动脉壁的“防线”会逐渐瓦解。一旦主动脉内膜出现破口,血液就会通过破口进入动脉壁,形成血肿,并进一步剥离主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从而产生主动脉夹层。
二、术前评估与准备
术前医生需通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发病时间、症状及既往病史,借助CT、MRI或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确定夹层类型、范围和严重程度,明确主动脉夹层位置、破口大小、真假腔情况及是否累及重要分支血管。同时,评估患者心肺功能、肾功能及其他合并症也必不可少,如心脏疾病患者需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提前保护肾功能。术前准备阶段,患者还需进行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确保手术安全。此外,医生会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详细介绍手术风险和预期效果,使其充分了解病情后做出知情同意的决定。
三、麻醉与切口
主动脉夹层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而切口的选择取决于夹层的位置和类型。常见的切口包括胸骨正中切口或侧胸切口。通过这些切口,外科医生可以进入胸腔,暴露主动脉及其分支,为后续的修复操作创造条件。切口的大小和位置会影响手术的可视性和操作的便利性,因此医生在术前会进行详细的规划,以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四、主动脉修复
进入胸腔后,外科医生会根据夹层的具体情况进行修复。对于急性夹层,由于主动脉壁受损严重,可能需要切除受损的主动脉段,并用人造血管如聚四氟乙烯或涤纶进行替换。在切除病变血管段时,医生需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组织和器官。植入人工血管时,要确保血管的吻合口严密,防止出血和渗漏。
对于慢性夹层,如果夹层相对稳定,可能采用内支架技术。医生通过导管将支架放置在夹层内,支架的扩张可以撑开主动脉壁,封闭夹层破口,重建正常的血流。内支架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解剖条件,确保支架能够准确放置并发挥良好的支撑作用。
在修复过程中,医生会仔细监测出血情况。因为主动脉夹层手术涉及大血管,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量出血,尤其是在切开主动脉或进行血管重建时。出血不仅会导致术中血压下降,影响心脏和脑部的供血,还可能需要输血,增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医生会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出血,如使用止血药物、电凝止血、缝合止血等。
五、血流重建
修复主动脉后,医生会重新评估血流情况,确保血液能够正常流向各个器官和组织。在此过程中,可能需要对主动脉的分支进行处理,以确保血流的通畅。例如,如果夹层累及了冠状动脉、肾动脉等重要分支血管,医生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冠状动脉搭桥、肾动脉支架植入等,以恢复这些血管的血流。
六、术后监测与护理
手术完成后,患者被转移至重症监护室密切监测,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监测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如观察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监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及时处理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术后护理方面包括采用药物与物理方法控制疼痛,通过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预防感染,以及根据出入量维持液体平衡。患者需住院观察数天至数周,医生视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病情稳定后安排康复训练,如呼吸功能锻炼、肢体活动等。出院后,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血压及症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避免情绪波动等良好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并预防夹层复发。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但外科手术为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通过术前全面的评估与准备、术中精细的操作、术后密切的监测与护理,医生们能够在生死瞬间力挽狂澜,拯救患者的生命。
(刘晨虎 河南省胸科医院 心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