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介入超声,作为现代医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新星,以其微小的创口、显著的治疗效果,正逐渐改变着传统医疗模式,为众多患者解决了大问题。
介入超声的诞生与发展
介入超声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超声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医生们利用超声探头在人体表面进行扫查,获取人体内部器官的图像信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需求的增加,单纯的超声诊断已无法满足一些复杂疾病的治疗需求。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将超声技术与介入治疗相结合的可能性。经过多年的努力,20 世纪 70 年代,介入超声技术逐渐诞生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最初,介入超声主要用于一些简单的操作,如穿刺活检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介入超声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涵盖了肿瘤治疗、囊肿硬化、脓肿引流等多个领域。
介入超声的工作原理与优势
介入超声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探头实时显示人体内部器官的图像,医生在超声图像的引导下,将穿刺针、导管等介入器械准确地送入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操作。超声图像具有实时、动态的特点,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介入器械的位置和操作过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超声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它是一种微创技术,仅需在皮肤上做一个微小的切口,对患者的身体损伤极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小。其次,介入超声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能够在门诊或日间手术室完成,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和医疗成本。此外,介入超声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尤其适合年老体弱、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
介入超声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 肿瘤穿刺活检:对于许多肿瘤患者,明确肿瘤的性质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介入超声可以引导穿刺针准确地到达肿瘤部位,获取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为肿瘤的诊断提供准确依据。与传统的手术活检相比,介入超声穿刺活检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
2. 肿瘤消融治疗:对于一些早期、较小的肿瘤,介入超声消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医生在超声引导下,将消融针插入肿瘤内部,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使肿瘤组织坏死。常见的消融方法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等。消融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可重复治疗等优点,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器官功能。
3. 肿瘤化疗药物注射:对于一些晚期肿瘤患者,介入超声可以引导化疗药物直接注射到肿瘤内部,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增强治疗效果,同时减少药物对全身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介入超声在囊肿治疗中的应用
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可发生在人体的多个部位,如肝脏、肾脏、卵巢等。传统的囊肿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介入超声囊肿硬化治疗为囊肿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医生在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插入囊肿内部,抽出囊液后,注入硬化剂(如无水酒精等),使囊肿内壁的细胞坏死,从而达到治疗囊肿的目的。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复发率低等优点。
介入超声在脓肿治疗中的应用
脓肿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局部化脓性炎症,常伴有疼痛、发热等症状。传统的脓肿治疗方法是切开引流,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介入超声脓肿引流术可以在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准确插入脓肿内部,抽出脓液,并放置引流管进行持续引流。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恢复快等优点,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脓肿的愈合。
介入超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介入超声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介入超声可以实时显示心脏内部结构,引导医生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在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中,介入超声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瓣膜的病变程度,选择合适的介入器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介入超声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介入超声具有诸多优势,但在临床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介入超声操作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超声诊断经验和熟练的介入操作技能。此外,介入超声设备的价格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介入超声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未来,介入超声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如神经介入、眼科介入等。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介入超声的诊断和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介入超声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入超声,以其微小的创口、显著的治疗效果,为患者解决了大问题。它不仅代表了医学技术的进步,更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的理念。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介入超声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于江涛 武陟县第二人民医院 超声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