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又称声学造影,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它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摄影师,能够为人体器官的血流“拍摄特写”,为疾病的精准诊断提供关键信息。
超声造影的原理与优势
超声造影的原理基于造影剂在超声波作用下的特性。造影剂通常是由直径为几微米的微气泡构成,以磷脂为外壳,内含六氟化硫或全氟丁烷等惰性气体。当这些微气泡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后,在超声波的作用下会发生共振,产生强烈的回声信号。超声探头接收这些回声信号并将其转换成图像,医生通过分析图像便能清晰了解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以及血流灌注情况。
与常规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相比,超声造影具有显著优势。它能够提供更丰富、更明确的诊断信息,快速简便且可重复操作。超声造影无辐射,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安全性极高。同时,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实时动态扫查,无需像 CT/MRI 那样事先设定固定扫描时间,能够完整记录造影过程,避免信息遗漏,为疾病的定性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超声造影在各器官的应用
肝脏: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超声造影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常规超声显示不清的肝脏病变,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病变但常规超声未能显示的病例,超声造影可提高检测病变的敏感性。例如,对于肝细胞癌,二维超声可能显示欠清,但超声造影后肿瘤可清晰可见,表现为动脉期快速高增强,门脉期、延迟期呈低增强。此外,超声造影还可用于鉴别肝脏肿物的良恶性,确定肝脓肿病灶边界,早期发现微小病灶如直径小于 1cm 的小肝癌。
心脏:心脏声学造影技术自上世纪 60 年代末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迅速。右心声学造影在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方面价值显著,可确定或提示是否存在分流,以及分流的方向和水平。左心腔声学造影有助于心功能的准确评估和心内结构的清晰显示。心肌超声造影可显示心肌缺血、鉴别心肌存活、评价介入治疗疗效和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在负荷试验的同时进行心肌声学造影,除了可观察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外,还可显示心肌灌注情况。
乳腺:乳腺超声造影是诊断乳腺疾病的重要辅助检查。通过静脉输注造影剂显影,可探查乳腺内可能存在的结节和囊肿。根据不同性质病变在超声造影增强开始时间及消退时间、增强程度、增强形态及不同时相的动态变化模式等方面的区别,对乳腺病变进行性质的判断。
血管:在外周血管方面,超声造影可提高多普勒超声检测的敏感性,用于检测血管狭窄、闭塞及动静脉血栓等。例如,当动脉管腔狭窄时,相应的血管腔内超声造影剂回声呈现狭窄的条状;血管管腔闭塞时则无造影剂回声显示;当血栓形成时,血管管腔内的造影剂呈现充盈缺损的表现。
其他器官:超声造影还可应用于脾脏、胰腺、肾脏、子宫、肺部、甲状腺等器官。在脾脏方面,适用于检测脾脏回声不均匀、可疑病灶以及皮外伤等。在肾脏,可用于肾肿物性质的鉴别诊断。在甲状腺,可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进行评估。
超声造影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在介入治疗领域,超声造影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在进行穿刺活检操作时,可通过超声造影指示病变活性部位,避免穿刺到坏死组织而无法得到病理结果。例如,在肝脏肿瘤穿刺活检中,超声造影可以帮助显示病灶内非坏死区域,提高穿刺活检的阳性率和准确率。超声造影还可评价脏器囊肿是否与外界交通,从而指导能否进行硬化治疗。在肿瘤治疗方面,可评估肿瘤 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化疗效果,指导及时更换治疗方案。在消融术中,超声造影可指导残余病灶消融及进行术后疗效评估。
超声造影的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虽然超声造影具有诸多优势,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其禁忌症包括:已知对六氟化硫或造影剂其他成分有过敏史的患者;近期急性冠脉综合征或临床不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如正渐变为或进行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过去 7 天内安静状态下出现典型性心绞痛、过去 7 天内心脏症状出现明显恶化、刚接受了冠脉介入手术或其它提示临床不稳定的因素(如最近心电图、实验室或临床所见提示的恶化)、急性心衰、心功能衰竭 III/IV 级及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重度肺高压患者(肺动脉压>90mmHg),未控制的系统高血压患者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怀孕或哺乳期的女性。
在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前,患者需要做好相应准备。如肝脏、胆囊检查需空腹 8 小时以上。检查时,患者需配合医生的指示,根据超声造影检查部位摆好适当体位,完成呼气或屏气等动作。一次造影剂注射后检查时长约为 5 分钟,视检查部位与图像质量,可重复注射造影剂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如有不适,患者应及时告知医生。检查结束后,患者需拔除留置针,观察 30 分钟,如无不适,方可离开。
超声造影作为一项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以其独特的原理和显著的优势,为人体器官的血流“拍摄特写”,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超声造影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于江涛 武陟县第二人民医院 超声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