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西医结合在神经内科:探索失眠障碍的综合调理路径

2024-07-06 15: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困扰。据统计,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受到失眠障碍的影响。在神经内科领域,失眠不仅是睡眠问题,还可能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互关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失眠障碍的调理开辟了新路径,整合两者优势,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西医对失眠的认识基于神经生理、生化机制。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多巴胺等在睡眠-觉醒周期中起关键作用。GABA是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促进睡眠;5-羟色胺可调节情绪、睡眠和食欲,其水平异常会引发失眠。长期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疾病等因素打破神经递质平衡,扰乱睡眠调节中枢(如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功能,导致失眠。

西医治疗失眠以药物为主,配合心理行为疗法。苯二氮䓬类药物(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快速诱导睡眠,但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性、耐受性,有宿醉效应和记忆力减退等副作用。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右佐匹克隆、唑吡坦)作用更精准,副作用相对较小。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调节生物钟,适用于昼夜节律失调性失眠。心理行为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I),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睡眠认知和行为,如睡前过度兴奋、对睡眠的不合理期待等,重建健康的睡眠模式。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认为其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阴阳失衡密切相关。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年迈体虚等因素会影响心、肝、脾、肾等脏腑。例如,情志抑郁伤肝,肝郁化火,上扰心神致失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阻滞气机,也可引发失眠。心主神明,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就会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

中医治疗失眠注重整体调理,方法丰富。中药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针对不同证型用药。心脾两虚型用归脾汤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肝郁化火型以龙胆泻肝汤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宁心安神。常用穴位有神门(心经原穴,可养心安神)、内关(调理心气、安神定志)、百会(位于巅顶,可升阳醒脑、宁心安神)、三阴交(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交通心肾)等。艾灸神门、心俞、脾俞等穴位也能起到温通经络、养心安神的作用。此外,还有推拿按摩、耳穴压豆、中药足浴等外治疗法。推拿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足底等部位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耳穴压豆在耳郭的心、神门、皮质下等穴位贴压王不留行籽,刺激耳部经络;中药足浴利用药物通过足部经络渗透,达到宁心安神、引火归元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优势显著。在药物治疗上,初期可使用起效快的西药迅速改善睡眠症状,同时配合中药调理脏腑功能,减少西药用量和副作用,降低药物依赖性。例如,患者服用少量右佐匹克隆改善入睡困难,同时服用中药滋补肾阴、疏肝理气,从根本上调节身体内环境。心理行为疗法与中医情志疗法相结合,CBT-I调整患者认知行为,中医通过疏肝解郁、调节情志的方法,如五行音乐疗法(根据五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选择相应音乐调节情绪)、情志相胜疗法(利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治疗情志疾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协同改善睡眠。康复阶段,中医的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配合西医的睡眠卫生教育,增强体质,调节身心,巩固治疗效果。

日常生活中,中西医结合的预防保健也很重要。西医建议规律作息、营造舒适睡眠环境、睡前避免电子产品等;中医倡导根据体质饮食调理,如阴虚火旺者食用百合、银耳等滋阴食物,心脾两虚者食用桂圆、红枣等健脾养血食物。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为神经内科失眠障碍的治疗带来新希望。它融合西医的精准和中医的整体观念,从多维度综合调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人摆脱失眠困扰,重获优质睡眠。

(王瑞炜 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