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神经内科临床视角:看中西医结合怎样化解帕金森病难题?

2023-05-13 20: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神经内科门诊,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逐年上升。据统计,全球约有700万帕金森病患者,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7%。这种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肢体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还常伴随失眠、抑郁、便秘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传统治疗的困境​

目前,西医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康复治疗等手段来改善症状。然而,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药物治疗方面,早期患者往往能通过药物获得较好的疗效,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药物的疗效会逐渐下降,同时可能出现剂末现象(药效维持时间缩短,下一次服药前症状加重)、开关现象(突然出现运动不能或异动症)等副作用。手术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手术风险较高,且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手术,术后仍需要药物辅助治疗。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维持一定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但对于病情的进展难以起到根本的阻止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中医认为,帕金森病属于“颤证”“痉证”等范畴,其发病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痰瘀阻络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上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化痰祛瘀、息风止痉为主要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弥补彼此的不足,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中药调理:从整体出发改善症状​

中药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通过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可以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改善气血运行,延缓病情的进展。​例如,对于肝肾阴虚型患者,常用熟地、山茱萸、枸杞、知母、黄柏等中药组成的方剂,以滋补肝肾、清热息风;对于气血不足型患者,可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等中药,以益气养血、健脾安神;对于痰瘀阻络型患者,则采用半夏、陈皮、茯苓、桃仁、红花、川芎等中药,以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许多中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如黄芪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少神经元的损伤;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天麻中的天麻素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缓解震颤症状。​

(二)针灸治疗:调节神经功能​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疗效。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元的活性,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足三里等。百会和四神聪位于头部,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的作用;风池穴可以疏风清热、平肝息风;合谷和太冲穴为四关穴,具有调和气血、息风止痉的功效;足三里是人体的强壮要穴,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硬、运动迟缓、失眠、抑郁等。同时,针灸还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三)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协同增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不是简单地将中药和西药相加,而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运用中医方法,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在药物治疗方面,中药可以与西药联合使用,减少西药的用量,减轻西药的副作用。例如,对于长期服用左旋多巴的患者,中药可以改善其胃肠道反应、异动症等副作用,同时提高左旋多巴的疗效。在手术治疗前后,中药可以调理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手术的耐受性,促进术后康复。​

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可以在康复治疗中发挥作用。中医的推拿、按摩、导引等康复方法可以与西医的康复训练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治疗方法,它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与现代西医的精准治疗相结合,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在神经内科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服务。

 

(王瑞炜 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