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发现脚踝莫名肿胀,穿鞋子都有些费劲;或是长时间站立、久坐后,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连裤腿都被撑得紧绷。这些看似普通的腿部肿胀现象,很可能是下肢静脉血栓发出的危险信号。下肢静脉血栓如同潜藏在身体里的 “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却可能引发致命后果。而超声检查,正是揭开它神秘面纱、守护健康的关键武器。
一、下肢静脉血栓:沉默的健康杀手
下肢静脉血栓,指的是下肢静脉血管内形成血凝块,阻碍血液正常流动。正常情况下,静脉负责将身体各部位的血液运送回心脏。而当血栓出现,就像在河道中筑起一道堤坝,血液无法顺畅回流,淤积在下肢,导致腿部肿胀、疼痛。如果血栓脱落,随着血流进入肺部,堵塞肺动脉,会引发肺栓塞,严重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久坐不动、长期卧床、肥胖、怀孕、手术创伤、某些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等,都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办公室白领长时间坐着办公,腿部肌肉缺乏活动,血液流速减缓;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血管弹性变差;经历大型手术的患者,身体处于高凝状态…… 这些人群都容易被下肢静脉血栓盯上。而且,下肢静脉血栓初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很多人会把腿肿当作劳累或普通水肿,忽视了背后潜藏的危险,等到病情严重才追悔莫及。
二、超声:探测血栓的 “火眼金睛”
在医学诊断中,超声检查堪称探测下肢静脉血栓的 “火眼金睛”。它利用高频声波在人体组织内传播时的反射原理,对下肢静脉进行成像。当超声探头接触皮肤,声波穿透皮下组织,遇到静脉血管及其中的血栓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射信号,这些信号被探头接收后,经过计算机处理,转化为清晰的图像,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静脉血管的形态、内径、管壁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血栓、血栓的位置、大小和性质等。
与其他检查方法相比,超声检查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无创、无辐射,不会对人体造成额外伤害,孕妇、老人等特殊人群也能安全使用;检查操作简便,可在床边进行,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十分友好;而且能够实时动态观察血管情况,及时发现血栓的变化。此外,超声检查还能准确区分静脉血栓和其他导致腿肿的疾病,如静脉曲张、淋巴水肿等,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三、超声检查如何揪出下肢静脉血栓
当患者因腿肿就医,怀疑存在下肢静脉血栓时,超声检查是首要选择。检查时,患者通常需要脱去下肢衣物,平躺在床上,充分暴露检查部位。医生会在皮肤上涂抹一层耦合剂,其作用是排除探头与皮肤之间的空气,使声波更好地传导。
随后,医生手持超声探头,从大腿根部开始,沿着下肢静脉的走行方向,依次对股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等主要静脉血管进行细致扫查。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医生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屈伸脚趾、屏气等,这是为了观察血管在不同状态下的血流情况,判断血栓是否影响了血液回流。
正常的静脉血管在超声图像中呈现为两条平行的高回声线,管腔内为无回声的血流信号,血流随呼吸有规律地流动。而当有血栓形成时,超声图像会发生明显变化。急性血栓表现为血管内径增宽,管腔内充满低回声或等回声物质,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慢性血栓则表现为管腔变窄,血栓回声增强,部分血管可能出现再通现象,但血流信号不规则。通过这些特征,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能够准确判断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以及血栓的发展阶段。
四、早发现、早治疗,远离血栓威胁
下肢静脉血栓虽然危险,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多数患者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一旦发现腿部出现不明原因的肿胀、疼痛,尤其是单侧下肢肿胀,且伴有皮肤温度升高、颜色发红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超声检查。如果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医生会根据血栓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等。抗凝治疗是基础,通过使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并促进机体自身对血栓的溶解吸收;溶栓治疗适用于急性期血栓,通过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对于病情严重、血栓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取栓。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还需要注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避免血栓脱落。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同样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久坐久站,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促进腿部血液循环;经常进行腿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如勾脚、抬腿等;保持健康的体重,戒烟限酒;对于长期卧床或术后患者,医护人员会采取机械预防(如使用弹力袜、气压治疗)和药物预防等措施,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下肢静脉血栓虽隐匿,但超声检查让它无处遁形。了解这些知识,重视腿肿这一常见症状,及时借助超声检查排查隐患,我们就能将这一 “隐形威胁” 拒之门外,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代燕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超声诊断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