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胃食管反流病:睡不好、咳嗽可能是它惹的祸

2023-08-13 14: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常在夜晚辗转难眠,胸口仿佛有团火在灼烧,还频繁咳嗽,却始终找不到原因?当你去呼吸科反复检查,拍胸片、做肺部 CT 都显示正常,咳嗽却依旧顽固时,或许该将目光投向消化系统 —— 这很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在作祟。这种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长期发展还会带来严重危害,下面就为你详细科普。

症状背后的 “隐形推手”

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流。烧心,就像有一团小火苗在胸骨后燃烧,从胃部一路向上蔓延,尤其在饭后或平卧时更为明显;反流则是胃内容物,包括胃酸、食物残渣等,不由自主地反流至食管,甚至口腔,嘴里会出现酸酸的味道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胃食管反流病还会引发一系列 “不典型症状”,其中睡眠障碍和慢性咳嗽最为常见。

夜间睡眠时,人体平躺,重力对胃内容物的抑制作用减弱,加上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酸更容易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产生烧心感,让人从睡梦中惊醒。频繁的烧心和反流,导致睡眠断断续续,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第二天醒来后,常常感到疲惫不堪、精神萎靡 。而咳嗽则是因为反流的胃酸刺激食管黏膜,引起食管 - 支气管反射,导致咳嗽。这种咳嗽往往在夜间或进食后加重,且使用止咳药物效果不佳,很多患者因此长期奔波于呼吸科,却始终无法治愈咳嗽。

除了睡眠障碍和咳嗽,胃食管反流病还可能引发胸痛,疼痛性质多样,有的像心绞痛,容易与心脏疾病混淆;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这是因为长期的反流刺激,导致食管黏膜损伤、狭窄;部分患者会出现咽喉炎症状,如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等 。这些症状相互交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探秘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就像一道 “阀门”,能够阻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但当这道 “阀门” 功能失调时,胃食管反流病就容易发生。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的原因有很多,肥胖是重要因素之一,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增加腹部压力,迫使 “阀门” 松弛;饮食习惯也至关重要,长期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大量饮酒、喝咖啡,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同时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 。此外,吸烟会抑制唾液分泌,减少对食管的保护;妊娠、腹水等导致腹内压升高的情况,也会促使胃内容物反流;还有一些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等,会影响食管的蠕动功能,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风险。

不容忽视的危害

胃食管反流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反复的胃酸反流会损伤食管黏膜,引发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会感到胸骨后疼痛加剧,吞咽时疼痛明显。随着病情进展,食管黏膜在长期刺激下,可能发生巴雷特食管,这是一种癌前病变,患食管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 30 - 125 倍 。此外,反流物进入气道,还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严重时甚至导致窒息;长期的睡眠障碍和咳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科学诊断与治疗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症状表现,进行体格检查,并可能安排相关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损伤情况;24 小时食管 pH 监测,能连续记录食管内的酸碱度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反流;食管测压检查则有助于评估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 。

一旦确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常用的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能够强效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以促进食管和胃的排空,减少反流 。生活方式调整同样关键,患者要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反流的食物,如巧克力、薄荷、辛辣食物等;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 15 - 20 厘米,利用重力减少夜间反流;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饭后立即平卧,睡前 3 小时内不进食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通过加强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阻止反流。

日常预防有妙招

预防胃食管反流病,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避免肥胖;调整饮食结构,少吃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睡前 3 小时尽量不进食,饭后适当活动,不要立即坐下或躺下 。同时,积极治疗可能引发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疾病,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健康。

胃食管反流病虽然常见且症状多样,但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及时就医,科学治疗和预防,就能摆脱它的困扰,重新拥有良好的睡眠和健康的生活。

 

(李永冰 许昌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