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癌色变的今天,癌症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食管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你知道吗?早期食管癌若能及时发现并治疗,5 年生存率可高达 90% 以上 。而消化内镜,就是揪出早期食管癌的得力 “侦探”。
吞咽困难:不容忽视的危险信号
40 多岁的谭先生,去年体检时第一次做胃镜,胃没有问题,却在食管上发现了三处可疑病灶,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谭先生在确诊前,除了工作忙碌,偶尔感觉吞咽有轻微异常,并无其他明显不适。很多人在出现吞咽困难时,总觉得是吃错东西或者上火了,休息几天就好。然而,这种想法可能会延误病情。
吞咽困难确实不一定就是食管癌,像食管炎症,会让食管有疼痛、烧灼感、胸部不适等症状,进而导致吞咽困难;食管痉挛,由肌肉收缩不协调引起,患者常感到胸部持续性收缩和痉挛,影响吞咽;慢性食管失调患者,因胃口失调、腹泻、腹胀、便秘等消化道问题,也可能出现咽喉症状,导致吞咽不畅;食管梗阻,比如固体或流体不正常阻拦,像梗阻口、梗阻消化道、局部大肠癌等情况,同样会引发吞咽困难 。但如果吞咽困难的情况持续存在,或者逐渐加重,就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食管癌:悄无声息的健康杀手
食管癌并非突然降临,而是长期不良刺激累积的结果。谭先生虽不抽烟、少喝酒,但日常喜欢吃烫的食物,也爱吃腌制的咸菜,还经常有反酸、烧心的症状。这些看似平常的习惯,都在悄悄伤害他的食管。长期饮用超过 65℃的热茶、热粥、热汤,经常吃太烫的食物,食管黏膜会反复受损,一开始是炎症反应,随着时间推移,癌变风险就会增大。腌制食品中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可转化为一类致癌物 —— 亚硝胺,长期大量摄入,也会增加食管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 。此外,反流性食管炎、巴瑞特食管炎等慢性炎症若长期得不到控制,食管黏膜损伤无法有效修复,也会加大癌变风险。
早期食管癌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偶尔可能出现轻微的吞咽不适,很容易被忽视。等到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呕吐等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也会大幅下降。
消化内镜:早期食管癌的 “照妖镜”
如何才能在食管癌还处于早期,甚至癌前病变阶段就将其发现呢?消化内镜检查是关键。现在的高清胃镜,就像给医生装上了 “火眼金睛”,它可以放大数十倍,捕捉肉眼无法察觉到的食管黏膜异常。再借助染色放大技术,能强化显示血管和表面结构,与病理相佐证,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还有更厉害的细胞内镜,它就像一个更贴近的 “侦察兵”,有望帮助医生观察到黏膜层细胞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
比如,早期食管癌在普通内镜下,可能表现为局部黏膜粗糙、隆起、色泽改变,伴有毛细血管网中断。通过碘染色的色素内镜检查,早期肿瘤黏膜颜色较浅淡,无病变黏膜颜色比较深;放大胃镜则可观察毛细血管改变,进而判断病变的侵犯程度 。这些技术手段,让早期食管癌无所遁形。
内镜下治疗:早期食管癌的 “微创克星”
一旦确诊为早期食管癌,也不用过于惊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治疗为早期食管癌患者带来了福音。像谭先生接受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在手术中,医生通过胃镜镜头,先精准标记好病灶的病变范围,然后进行粘膜下注射,再小心翼翼地沿着粘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 。这种手术可一次性彻底切除一定面积的浅表病变,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如果病理明确诊断是浅表型食管癌,病灶局限于粘膜层(T1a)和粘膜下层(T1b)、浸润小于 200 微米,就可以考虑通过内镜下剥离术切除。研究表明,能通过内镜下治疗的早期食管癌,五年生存率可超过 90% 。
早筛早治:食管癌防治的关键
食管癌的防治,早筛是关键。特别是以下高危人群,更应及早进行筛查:年龄≥40 岁,特别是来自食管癌高发地区的人群;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患有反流性食管炎、巴瑞特食管炎等慢性食管疾病,且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长期吸烟、重度饮酒、爱吃烫食及腌制食物、口腔卫生状况不良等有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 。建议这些高危人群,每 2 - 3 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预防工作。要避免抽烟和饮酒,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比如避免长期吃过于粗糙的食物,不要过快进食,不吃过烫的食物,不吃霉变食物,少吃咸菜、咸肉等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 C、维生素 E、硒 。还要注意饮水卫生和安全,积极治疗胃食管反流、巴雷特食管等与食管癌相关的基础疾病。
食管癌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重视早期筛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够有效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即使不幸患病,也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守护好我们的食管健康。
(李永冰 许昌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