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能带来健康与活力,但肌肉拉伤、韧带扭伤等损伤却时常相伴。运动损伤引发的疼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导致慢性疼痛或功能障碍。掌握科学的康复方法,是摆脱疼痛、恢复运动能力的关键。
一、常见运动损伤类型与成因
运动损伤中,肌肉拉伤最为常见,多因热身不足,肌肉在僵硬状态下突然收缩或拉伸所致。例如短跑起跑过猛,易造成大腿后侧腘绳肌拉伤,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严重时伴有淤血 。韧带扭伤则常发生于踝关节、膝关节等部位,如篮球运动中落地姿势不当,会使踝关节外侧韧带受损,导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挫伤由外力撞击引发,像橄榄球运动中关节直接受击,会出现疼痛、肿胀与积液 。此外,长期过度使用同一肌腱还会引发肌腱炎,如网球肘患者在伸腕时,肘部外侧会出现明显疼痛。
二、精准治疗:分阶段科学干预
(一)急性期处理(PRICE原则)
损伤后的24 - 72小时内,需遵循PRICE原则。P(保护)即使用支具、绷带固定受伤部位;R(休息)要求立即停止运动;I(冰敷)每次15 - 20分钟,每天3 - 4次,可减轻肿胀;C(加压)通过弹性绷带包扎减少出血;E(抬高)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血液回流 。如踝关节扭伤后,及时冰敷并包扎,能有效缓解初期症状。
(二)多元化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方面,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减轻炎症与疼痛,外用扶他林软膏能直接作用于患处 。物理治疗同样重要:超声波治疗促进组织修复;电刺激防止肌肉萎缩;冲击波疗法对慢性肌腱炎疗效显著 。对于韧带断裂、严重骨折等情况,则需手术介入,术后配合康复训练恢复功能。
三、功能恢复:系统训练重获活力
(一)个性化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需“量身定制”。急性期后,先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如腕关节屈伸、膝关节伸展,防止粘连 。随着恢复,逐步加入肌肉力量训练,利用弹力带、哑铃等进行抗阻练习,或通过靠墙静蹲、平板支撑增强稳定性 。针对关节功能损伤,还需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平衡垫行走,重建本体感觉。
(二)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康复需避免急于求成。训练强度应逐步提升,若出现疼痛、肿胀,需暂停或调整。例如肌肉力量训练从低强度等长收缩开始,逐步过渡到高强度抗阻训练,确保恢复安全有效 。
(三)营养与心理双重支持
合理饮食是恢复的基础。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可多摄入瘦肉、鱼类、豆类;维生素C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应多吃蔬果;钙、锌等矿物质对骨骼修复至关重要 。同时,保持积极心态同样关键,家人的鼓励与支持能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更好地配合康复治疗。
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是一场“持久战”,从急性期的科学处理到功能恢复的系统训练,每个环节都需严谨对待。通过精准治疗与个性化康复策略,大多数患者都能摆脱疼痛困扰,重新回归运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