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开刀治大病”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介入放射治疗,这项融合了医学影像与微创技术的创新疗法,正悄然改变着疾病的治疗模式。从肿瘤的精准灭活到血管堵塞的疏通,从大出血的紧急止血到心脏支架的精准置入,介入放射治疗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势,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一系列精妙操作的背后,影像“导航”技术堪称介入治疗的“眼睛”与“大脑”。本文将深入剖析介入放射治疗与影像“导航”技术的奥秘,带你揭开这一前沿医疗技术的神秘面纱。
一、认识介入放射治疗:微创手术的新革命
介入放射治疗(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简称IR)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如X线、CT、超声、磁共振成像等)的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或人体自然腔道,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它打破了传统内、外科治疗的界限,兼具诊断与治疗的双重功能,被誉为“不用开刀的手术”。
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放射治疗具有显著优势:
微创性:仅通过直径1-2毫米的穿刺针或微小切口即可完成操作,对身体的损伤极小,术后疼痛轻,疤痕不明显。
精准性:借助影像“导航”技术,医生能够清晰定位病变位置,精确实施治疗,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安全性高:由于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不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
可重复性:部分介入治疗可多次进行,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目前,介入放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血管、神经、消化等多个领域,治疗范围涵盖肝癌、肺癌、冠心病、脑动脉瘤、子宫肌瘤等多种疾病。
二、影像“导航”技术:介入治疗的核心支撑
影像“导航”技术如同介入医生的“透视眼”和“指南针”,为介入操作提供实时、精准的定位与引导。常见的影像引导技术包括:
1.X线血管造影(DSA):血管介入的“金标准”
DSA是介入放射学中最常用的影像引导技术之一。它通过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利用X线的穿透性,实时显示血管的形态、走向及病变部位。在DSA的引导下,医生可以清晰观察血管狭窄、堵塞、畸形等问题,并通过导管进行血管扩张、支架置入、栓塞止血等操作。
例如,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中,医生通过DSA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将支架精准送入病变血管,撑开狭窄部位,恢复血液流通;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利用DSA引导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动脉,注入栓塞剂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同时灌注化疗药物,达到“饿死”和“毒死”肿瘤的双重效果。
2.CT引导:肿瘤介入的“精准定位器”
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尤其适用于肺部、肝脏、骨骼等部位的病变。在CT引导下,医生可以准确穿刺到肿瘤组织,进行活检、消融(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操作。
以肺癌的介入治疗为例,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早期肺癌患者,医生在CT引导下将消融针精准插入肿瘤内部,通过高温或低温使肿瘤细胞凝固坏死,达到与手术切除相似的疗效,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
3.超声引导:实时动态的“可视化助手”
超声具有实时、无创、便捷、经济等特点,是介入治疗中常用的引导方式。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的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在甲状腺结节穿刺活检、肝囊肿穿刺引流、乳腺肿物旋切等操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中,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可以准确获取病变细胞,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在肝脓肿的治疗中,通过超声引导将引流管置入脓肿腔内,排出脓液,促进炎症消退。
4.磁共振成像(MRI)引导:多参数成像的“全能选手”
MRI具有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等优势,能够提供丰富的解剖和功能信息。在MRI引导下,医生可以更精确地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适用于神经系统、软组织肿瘤等疾病的介入治疗。
例如,在脑部肿瘤的介入治疗中,MRI引导能够实时显示肿瘤边界,帮助医生避开重要神经和血管,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中,MRI可以评估肌瘤的血供情况,为栓塞治疗提供更准确的指导。
三、介入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从疾病诊断到精准治疗
1.肿瘤介入治疗:“不开刀”的抗癌新选择
对于肝癌、肺癌、肾癌等实体肿瘤,介入治疗可以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消融肿瘤组织、局部灌注化疗药物等方式,达到控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例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DSA引导将导管插入肝动脉,注入栓塞剂和化疗药物,既能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又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疗效显著。
2.心血管介入治疗:疏通生命的“管道”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介入治疗通过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技术,能够快速开通狭窄或堵塞的血管,恢复血液流通。例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通过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DSA引导下将支架置入堵塞的冠状动脉,可迅速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降低死亡率。
3.脑血管介入治疗:守护大脑的“生命通道”
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急性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往往起病急、病情重。介入治疗通过栓塞动脉瘤、开通堵塞血管等方式,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例如,在脑动脉瘤的治疗中,通过DSA引导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腔内,栓塞动脉瘤,防止破裂出血;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通过机械取栓术,在DSA或CT引导下将血栓取出,恢复脑血流。
4.其他领域的应用
介入放射治疗还广泛应用于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椎间盘突出等良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咯血、消化道出血、产后大出血等急症的止血治疗。例如,在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中,通过栓塞子宫肌瘤的供血动脉,使肌瘤缺血萎缩,达到保留子宫、缓解症状的目的。
四、介入放射治疗的安全性与注意事项
虽然介入放射治疗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感染、血管损伤、过敏反应等并发症,此外,部分影像引导技术(如X线、CT)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操作规范的完善,这些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
患者在接受介入放射治疗前,应充分了解治疗的目的、方法、风险及注意事项,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如完善相关检查、禁食禁水等;术后需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穿刺部位的护理,观察有无不适症状,定期复查。
五、未来展望:介入放射治疗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介入放射治疗正朝着更精准、更微创、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例如,人工智能(AI)与影像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病变的自动识别和精准定位;纳米技术的应用,使药物能够更精准地到达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未来,介入放射治疗有望在更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患者带来更高效、更安全、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介入放射治疗与影像“导航”技术的完美结合,开启了微创手术的新时代。它以精准的定位、微创的操作和显著的疗效,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相信在科技的推动下,这一前沿医疗技术将不断创新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亚丹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