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脏病发作,多数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 “胸痛、胸闷” 的典型症状。然而临床数据显示,约 30% 的心肌梗死患者首发症状并非传统认知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而是以不典型疼痛为表现,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危及生命。这些容易被误诊为肌肉劳损、颈椎病或胃肠道疾病的疼痛,实则是心脏发出的 “求救信号”。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三类需要警惕的心脏预警疼痛,掌握识别这些危险信号的关键。
一、下颌至颈部的放射性疼痛:被误认的 “牙痛” 与 “颈椎病”
心脏出现问题时,下颌、颈部及肩部的疼痛常被患者忽视或误诊。这是因为心脏的感觉神经与下颌、颈部区域的神经存在重叠,当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疼痛时,大脑会错误地将信号定位到这些区域,产生放射性疼痛。这种疼痛不同于普通牙痛或颈椎病引起的酸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疼痛多为钝痛、压榨感或烧灼感,而非尖锐刺痛;其次,疼痛部位可能不固定,从下颌角延伸至锁骨上方,有时单侧发作,有时双侧同时出现;最重要的是,此类疼痛通常伴随胸闷、气短或出汗等症状,在运动、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后部分缓解。
临床案例中,52 岁的张女士因反复左侧下颌疼痛就医,牙科检查未发现异常,按颈椎病治疗两周无效。直到某次疼痛发作时出现心慌、恶心症状,经心电图检查才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医学研究表明,约 15% 的心肌梗死患者以颌面部疼痛为首发症状,尤其是女性和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此类不典型表现。因此,当出现无法解释的下颌至颈部疼痛,且伴随呼吸急促、冷汗等症状时,务必及时进行心脏相关检查。
二、上腹部及后背疼痛:易混淆的 “胃痛” 与 “肌肉拉伤”
许多心脏病患者会出现上腹部(剑突下区域)或后背中部的疼痛,常被误认为是胃痛、胆囊炎或腰肌劳损。这是因为心脏下壁缺血时,疼痛信号会通过膈神经传导至上腹部,引发类似胃痛的症状;而心脏后壁的病变则可能导致后背肩胛骨之间的放射性疼痛。这类疼痛与普通消化系统疾病或肌肉损伤的区别在于:疼痛性质多为闷痛、胀痛或压榨感,而非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绞痛或灼烧感;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 30 分钟以上,且含服硝酸甘油可能缓解;同时,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等全身症状。
48 岁的李先生长期因 “胃痛” 服用胃药,某次聚餐后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冷汗、乏力。急诊检查发现心肌酶升高,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数据显示,约 20% 的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尤其老年患者因对疼痛敏感性下降,更容易出现此类不典型症状。若出现持续不缓解的上腹部或后背疼痛,特别是伴有心慌、黑矇等症状时,应立即排查心脏疾病。
三、上肢及肩臂疼痛:被低估的 “关节劳损” 假象
左上肢、左肩臂甚至手指的疼痛也是心脏疾病的常见预警信号,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 “牵涉痛”。心脏的感觉神经与左侧上肢的神经通过脊髓同一节段相连,当心肌缺血时,大脑会将疼痛信号投射到上肢区域。此类疼痛通常表现为左肩或左臂内侧的酸胀、麻木感,可放射至无名指和小指,部分患者会误以为是肩周炎或网球肘。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双侧上肢疼痛,且疼痛程度可能较轻,仅表现为手臂沉重、无力感。
36 岁的赵女士因反复右肩疼痛就诊骨科,经检查排除关节疾病后,进一步心脏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研究指出,约 12% 的女性心肌梗死患者以肩臂疼痛为首发症状,且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容易被忽视。若上肢疼痛伴有心悸、头晕等症状,或疼痛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无明显缓解,需高度警惕心脏病变的可能。
识别这些不典型疼痛需要我们打破 “只有胸痛才是心脏病” 的固有认知。当出现上述部位的疼痛,且伴随胸闷、气短、冷汗、恶心等全身症状时,即使疼痛程度较轻,也应立即停止活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呼叫急救。日常体检中,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增加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专项检查,高危人群可进行冠脉 CTA 筛查。记住,对这些不典型疼痛的警觉,可能就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刘延文 武陟县第二人民医院 内一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