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年轻人易患哪些癌症?这些高发肿瘤类型及早期信号要牢记

2023-02-23 18: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近年来,癌症年轻化趋势显著,18-40岁群体中部分肿瘤发病率上升。年轻人常因忽视身体信号或误判症状,导致确诊时已至中晚期。以下为5类高发癌症的典型信号、高危因素及科学防治建议,结合临床数据与专家指导,助你早发现、早干预——

一、结直肠癌:肠道异常是重要预警

高发年龄:20-40岁(家族遗传或高脂饮食人群)。

早期信号:

  • 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超2周;
  • 大便带血:暗红或黏液血便(易与痔疮混淆);
  • 下腹痛或腹部包块。

高危因素:家族息肉史、低纤维饮食、久坐。

预防建议:

  • 多吃蔬菜、全谷物,减少加工肉;
  • 有家族史者20岁后每5-10年做肠镜筛查。

深度提醒: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约30%存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若父母一方患病,子女遗传风险达50%,需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监测。

二、甲状腺癌:颈部肿块早排查

高发年龄:20-35岁(女性更常见)。

典型表现:

  • 颈部无痛性肿块,随吞咽移动;
  • 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晚期压迫症状)。

高危因素:童年辐射暴露、碘异常、遗传。

预防建议:

  • 避免头颈部不必要的放射性检查;
  • 每年体检做甲状腺B超,关注结节TI-RADS分级。

临床数据:甲状腺癌在年轻女性中发病率年增4.5%,其中乳头状癌占比超85%,及时手术治愈率可达95%,但需警惕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5年生存率不足10%)。

三、乳腺癌:乳房自检是第一道防线

高发年龄:25-40岁(职场女性需警惕)。

关键信号:

  • 乳房单发无痛肿块(质硬、边界不清);
  • 乳头溢液、皮肤橘皮样改变或酒窝征。

高危因素:家族史、熬夜、情绪压力、晚婚晚育。

预防建议:

  • 每月月经后自查乳房,每年做乳腺超声;
  • 高风险人群加做钼靶,减少激素类药物使用。

特殊类型:三阴型乳腺癌在年轻女性中占比达20%,因缺乏激素靶点,需更积极治疗,建议确诊后行基因检测(如BRCA1/2),评估靶向治疗机会。

四、胃癌:胃部不适别拖延

高发年龄:25-35岁(男性略多)。

预警症状:

  • 持续性胃痛、胃胀(服药无缓解);
  • 黑便、呕吐咖啡样物(提示消化道出血);
  • 短期内体重骤降、贫血。

高危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饮食、吸烟酗酒。

预防建议:

  • 分餐制防幽门螺杆菌,定期检测并根除;
  • 避免腌制食品,出现症状及时做胃镜。

重要提示:我国青年胃癌患者中,弥漫型胃癌占比高于老年人,恶性程度高、进展快,且常因“年轻”被误诊为胃炎,出现症状超过2周务必胃镜检查。

五、淋巴瘤:无痛淋巴结肿大需警惕

高发年龄:20-40岁。

典型表现:

  • 颈部、腋窝等部位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超2周未消);
  • 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持续2周)、盗汗、体重下降。

高危因素:EB病毒感染、免疫低下、长期压力大。

预防建议:

  • 避免熬夜,增强免疫力;
  • 发现异常淋巴结及时做活检。

诊疗关键:淋巴瘤确诊依赖淋巴结活检,PET-CT可评估全身累及范围。霍奇金淋巴瘤通过化疗+放疗,5年生存率超80%,非霍奇金淋巴瘤需根据病理类型制定个体化方案。

年轻人防癌核心建议

  1. 主动筛查:早发现治愈率更高

癌症类型 推荐检查 起始年龄 频率

结直肠癌 肠镜 20岁(家族史) 每5-10年一次

甲状腺癌 甲状腺B超+甲功 20岁 每年一次

乳腺癌 乳腺超声 25岁 每年一次

胃癌 胃镜+HP检测 25岁(高危) 每3-5年一次

新增 胸部CT 30岁+吸烟史 每年一次

  1. 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g以上,减少高盐、加工肉;每周2次深海鱼(如三文鱼,富含Omega-3脂肪酸)。
  • 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力量训练,提升免疫力。
  • 情绪:避免长期焦虑,可通过正念冥想(每日10分钟)、兴趣爱好释放压力,研究表明,慢性压力会使患癌风险增加30%。
  1. 警惕三大误区
  • 误区1:年轻=不会得癌。数据显示,我国青年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仅40%,低于整体水平(57%),早诊早治是关键。
  • 误区2:症状轻微=不用就医。持续2周以上的不适(如便血、肿块)需及时排查,青年胃癌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延误6-8个月。
  • 误区3:防癌体检=普通体检。需针对性选择项目(如肠镜、乳腺超声),肿瘤标志物仅作参考,不可替代影像学检查。

新增:年轻人防癌的“第四道防线——遗传咨询”

若直系亲属中存在以下情况,需至遗传咨询门诊评估:

  • 家族中2人及以上患同一种癌症(如母亲乳腺癌、姨妈卵巢癌);
  • 亲属在年轻时(<50岁)确诊癌症;
  • 家族中存在罕见癌症(如男性乳腺癌、肾上腺皮质癌)。

检测意义:通过基因检测(如BRCA、APC、MLH1),可明确遗传性癌症风险,提前干预(如预防性手术、强化筛查)。例如,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终身乳腺癌风险超80%,可通过预防性乳房切除降低风险。

结语:健康没有“年轻特权”,主动预防是最好的保护

癌症年轻化并非偶然,而是生活方式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年轻人,应摒弃“癌症离我很远”的侥幸心理,将定期筛查、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纳入生活常态。记住:对身体的每一次认真对待,都是对未来的最大负责。早期发现的一个小结节,可能比晚期抢救的一堆药片,更能决定生命的轨迹。

(李会森 嵩县人民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