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对抗癌症焦虑:患者与家属的心理调试指南

2025-04-19 10:4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确诊癌症或家人患癌,往往会引发强烈的情绪震荡——恐惧、焦虑、无助甚至绝望如潮水般涌来。这种心理冲击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和免疫力,也会让家属陷入长期的心理耗竭。以下从患者和家属两个维度,提供科学的心理调适策略,帮助重塑内心秩序,以更稳定的状态应对挑战。

一、患者心理调适:从“崩溃”到“与癌共处”的认知重建

  1. 接纳情绪:允许自己“暂时软弱”
  • 正视恐惧的合理性:面对癌症,感到害怕、哭泣甚至愤怒都是正常反应,不必因“不够坚强”而自责。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负面情绪会加剧焦虑,而适度宣泄(如写日记、向亲友倾诉)能缓解心理压力。
  • 避免“灾难化想象”:大脑容易放大癌症的威胁,陷入“我活不了多久”“治疗会很痛苦”的极端想象。尝试用“现实检验”打破这种思维:

✔ 询问医生“我的分期和预后如何?有哪些治疗选择?”用具体信息替代模糊恐惧;

✔ 关注“可控部分”:如“今天我能按时服药”“我可以尝试吃半碗粥”,从小目标中积累掌控感。

  1. 建立“治疗同盟”:减少孤独感
  • 主动参与治疗决策:向医生了解病情、治疗方案及可能的副作用,明确自己的需求(如“我希望尽量保留身体功能”),避免因“被动接受”产生无助感。
  • 寻找同病种社群:加入医院或公益组织的患者群(如“癌症康复会”),倾听相似经历者的故事。研究显示,同伴支持能降低焦虑水平30%以上,因为你会发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 正念与身体调节:用当下感对抗焦虑
  • 正念呼吸练习:每天早晚各10分钟,专注感受呼吸时腹部的起伏,当思绪飘向担忧时,轻轻将注意力拉回呼吸。正念能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抑制负责焦虑的杏仁核活动。
  • 温和运动释放压力:根据体力选择散步、瑜伽、八段锦等,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和血清素,天然缓解焦虑情绪。一位肺癌患者分享:“每天在花园走20分钟,看看花开花落,心会慢慢静下来。”

二、家属心理调适:从“过度负荷”到“智慧陪伴”

  1. 警惕“自我牺牲式照护”的陷阱
  • 拒绝“道德绑架”式付出:家属常因“没照顾好病人”而自责,或强迫自己“必须24小时保持耐心”。事实上,过度透支会导致情绪崩溃,反而影响照护质量。记住: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他人。
  • 建立支持系统:

✔ 分工协作:与其他亲属轮流照护,避免单人承担全部压力;

✔ 寻求专业帮助:请护工协助基础护理,或联系社区获取居家照护服务,腾出时间休息。

  1. 理解患者的情绪波动,避免“无效安慰”
  • 识别情绪背后的需求:患者的抱怨(如“治不好了,不如放弃”)往往隐藏着对疼痛的恐惧、对家庭的愧疚等深层情绪,回应时先共情而非急于反驳:

❌ 无效安慰:“别瞎说,你肯定能好起来!”

✅ 有效回应:“听起来你现在很难受,愿意和我说说你担心什么吗?”

  • 避免“比较式鼓励”:如“你看谁谁比你严重,人家都挺过来了”,这种话可能让患者感觉不被理解,甚至加重孤独感。
  1. 设定心理边界,守护情绪能量
  • 区分“患者的问题”与“我的责任”:癌症的发展和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属无法“控制一切”。当感到焦虑时,可尝试自我对话:“我已经尽力了,有些结果超出我的能力范围。”
  • 创造“自我时间”:每天留出30分钟做喜欢的事(如听音乐、散步、阅读),哪怕只是坐在阳台喝一杯茶。这段时间不是“自私”,而是为了防止情绪枯竭。

三、共同应对策略:构建温暖的“抗癌共同体”

  1. 用“有限控制”替代“无限担忧”
  • 制定“每日可控清单”:患者和家属共同列出当天能完成的小事,如“按时服药”“吃够蛋白质”“散步10分钟”,每完成一项就打勾。这些微小的成就会积累起“生活仍在继续”的信心。
  • 规划“非癌症时间”:每天设定1小时“无癌话题”时段,一起看电视、聊家常或回忆美好往事,提醒彼此:除了疾病,生活中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美好。
  1. 借助艺术与仪式感疗愈心灵
  • 创作性表达:鼓励患者通过绘画、写作、手工等方式释放情绪。一位乳腺癌患者用画笔记录治疗历程,她说:“当把恐惧画在纸上,它好像就没那么可怕了。”
  • 仪式感重建:如每周日全家一起吃顿火锅、每月拍一张“家庭健康照”,用仪式感强化“我们依然是完整家庭”的认知,对抗疾病带来的破碎感。
  1. 提前讨论“生命议题”,减少遗憾
  • 生前预嘱沟通:在患者意识清醒时,温和讨论“如果治疗到某阶段,希望如何选择”(如是否接受有创抢救)。提前达成共识能减少临终时的决策冲突,让患者感受到“我的意愿被尊重”。
  • 未竟之事清单:协助患者梳理未完成的心愿(如见某位朋友、去某个地方),共同制定计划逐步实现。完成心愿的过程,也是重新发现生命意义的过程。

四、警惕心理危机:何时需要专业干预?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帮助:

  • 患者:持续两周以上失眠、食欲丧失,反复出现“活着没意义”“想结束生命”的念头;
  • 家属:情绪崩溃无法正常生活,伴随心悸、头痛等躯体化症状,或对患者产生怨恨、冷漠等负面情绪。

专业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减压疗法)能帮助重建思维模式,必要时配合药物缓解焦虑抑郁症状,这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任的表现。

结语:焦虑终会波动,但爱与希望始终可循

癌症带来的心理冲击如同一场风暴,但风暴终将过去。患者和家属不必强求“完全不焦虑”,而是学会与焦虑共处——像对待天气一样,允许它阴晴不定,但始终相信“云开雾散时,阳光依然温暖”。记住:在抗癌路上,你不是孤身一人——医生、家人、病友,乃至陌生人的善意,都在为你汇聚成光。而你内心的力量,也会在一次次调适中,变得更加坚韧而温柔。

(侯宇硕 汝阳县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