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梗恢复期,家属比患者更焦虑?这份“心理-肢体”双修复指南请收好

2023-05-16 19: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梗恢复期,患者与家属往往陷入“情绪漩涡”: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而沮丧,家属则因担心复发、经济压力、护理负担而焦虑。数据显示,约60%的脑梗患者家属在恢复期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甚至超过患者本身。焦虑不仅影响家属的身心健康,还可能间接阻碍患者的康复进程。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本文将从“心理-肢体”双修复角度,为家属提供科学应对策略。

一、家属焦虑的“三大源头”

1.对疾病的恐惧与未知

(1)脑梗后可能遗留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后遗症,家属担心患者无法恢复自理能力,甚至成为“家庭负担”。

(2)对复发风险的过度担忧:脑梗复发率较高,家属常陷入“随时可能再次倒下”的恐惧中。

2.护理负担与经济压力

(1)脑梗患者需长期康复训练、定期复查,家属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放弃工作。

医疗费用、康复设备、护理用品等开支,可能让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家庭关系与情感冲突

(2)家属可能因长期护理产生疲惫、烦躁情绪,与患者发生矛盾。

(3)患者因疾病产生自卑、抑郁心理,拒绝配合康复,进一步加剧家属焦虑。

二、家属心理修复:从“崩溃边缘”到“情绪稳定”

1.正确认知疾病,打破“灾难化思维”

(1)学习科学知识:了解脑梗的病因、治疗方法和预后,明白80%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可恢复60%以上的功能。

(2)避免过度自责:脑梗的发生与遗传、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因素有关,家属无需将责任全部归咎于自己。

2.建立支持系统,避免“孤军奋战”

(1)寻求专业帮助:若焦虑情绪持续2周以上,可咨询心理医生,必要时服用抗焦虑药物(如劳拉西泮、帕罗西汀)。

(2)加入病友家属群:与其他家属分享经验,获得情感支持和实用建议。

3.调整心态,学会“放手”与“信任”

(1)设定合理预期: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循序渐进,避免因短期效果不明显而焦虑。

(2)信任康复团队:将专业护理交给医生、康复师,家属专注于情感支持和日常照护。

4.自我关怀,避免“耗竭式付出”

(1)保证休息时间:每天至少留出1小时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散步、听音乐、阅读)。

(2)培养兴趣爱好:通过运动、绘画、书法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积极心态。

三、患者肢体修复:家属如何成为“最佳康复助手”?

1.科学康复训练,避免“用力过猛”

(1)遵循医嘱:康复计划需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避免盲目增加训练强度。

(2)掌握正确手法:学习被动关节活动、站立平衡训练等技巧,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二次损伤。

鼓励主动参与,激发“康复内驱力”

(3)设定小目标:如“今天能自己用患侧手握住水杯”“明天能独立站立5秒”。

(4)正向反馈:及时肯定患者的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动作改善。

2.创造康复环境,让训练融入生活

(1)改造家居:安装扶手、防滑垫,移除障碍物,确保患者安全。

(2)游戏化训练:通过投球、搭积木等游戏,提升患者手部精细动作能力。

3.关注并发症预防,减少“康复阻碍”

(1)预防压疮: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预防深静脉血栓:协助患者进行下肢被动活动,穿弹力袜。

四、家属与患者:如何实现“双向治愈”?

1.建立“平等对话”机制

(1)家属需倾听患者的感受,避免一味说教或指责。

(2)患者也应理解家属的辛苦,主动表达需求。

2.共同参与社交活动

(1)鼓励患者参加病友交流会,家属可陪同参与,分享经验。

(2)定期组织家庭活动(如公园散步、看电影),缓解压抑氛围。

3.制定“家庭康复计划”

(1)将康复目标分解为具体任务,家属与患者分工合作。

(2)每周召开“家庭会议”,总结进展,调整计划。

五、警惕这些“危险信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1.家属: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持续情绪低落,甚至有自杀念头。

2.患者:拒绝康复训练、长期卧床不起、频繁抱怨“活着没意思”。

脑梗恢复期是一场“持久战”,家属与患者是并肩作战的战友。通过“心理-肢体”双修复,家属不仅能缓解自身焦虑,还能成为患者康复路上的“最强后盾”。记住:焦虑无法解决问题,行动才能带来改变。从今天开始,用科学的方法、积极的心态,共同迎接“重生”的曙光!

(王东杰 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