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我们常常在忙碌中忽视了身体发出的小信号。当疲惫、酸痛找上门,去医院嫌麻烦,放任不管又怕小毛病拖成大问题。别愁啦!老祖宗传下来的推拿、拔罐、刮痧、敷贴这些中医养生法,简单易上手,在家就能给自己和家人“充电”。今天,就跟着我一起解锁这些神奇的养生技能,让健康常伴身边!
一、推拿:给身体来场温柔的“按摩派对”
推拿这门手艺,那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它就像给身体举办一场温柔的派对,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体表经络或腧穴,让气血欢快地“奔跑”起来。
(一)推拿的神奇功效
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身体里的经络是一条条小路,时间久了,路上可能会有“小石子”挡道,气血通行就不顺畅啦。推拿就像勤劳的“清道夫”,把这些“小石子”清理掉,让气血能顺畅地“溜达”,这样身体各个部位都能得到充足的“养分”。
2.通畅气血,调和营卫:营卫就像是身体的“护卫队”,负责保护我们的健康。推拿能让气血更通畅,“护卫队”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把那些想捣乱的病菌、邪气都赶跑。
3.培补元气,益寿延年:元气可是身体的“能量库”。经常做推拿,就像给“能量库”充电,把元气养得足足的,身体自然更有活力,离长寿也就更近一步啦。
4.调理脏腑,强化功能:脏腑是身体的“大工厂”,负责各种重要的工作。推拿能给“大工厂”来个“内部整顿”,让各个“车间”(脏腑)都能高效运转,工作起来更带劲!
(二)常用部位及方法
1.揉太阳:用两手中指端,在两侧太阳穴上旋转揉动。先顺时针转,后逆时针转,各来个10-15次。这就像给脑袋里的“小开关”做调试,能让你神清气爽,头痛头晕、眼花视力下降这些烦恼都能被赶跑。
2.点睛明:用两手食指指端分别点压双睛明穴,点个20次左右。睛明穴可是眼睛的“小卫士”,经常点点它,能把眼睛里的“疲劳精灵”都赶出去,预防近视眼、视疲劳,让你的眼睛亮晶晶。
3.揉丹田:把双手搓热后,用右手中间三指在脐下3寸处旋转推拿50-60次。这就像是给肾脏“加油打气”,能助两肾,填精补髓,祛病延寿。坚持做,还能健肾固精、改善胃肠功能,让你的小肚肚更舒服。
4.摩中脘:双手搓热,重叠放在中脘穴处,先顺时针方向摩30次,再逆时针方向摩30次。中脘穴可是人体中部的“交通枢纽”,经常摩一摩,能把胃肠道功能调整得妥妥的,消化吸收都更棒。
5.擦涌泉:两手互相搓热,再用左手手掌擦右足涌泉穴,右手手掌擦左足涌泉穴,反复擦个30-50次,直到脚心感觉发热。这个方法在临睡前或醒后做都超合适。要是能在操作前用温水泡泡脚,效果更是好上加好。它能温肾健腰、调肝健脾、安眠,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健身,防止失眠心悸、头晕耳鸣这些小毛病找上门。
6.揉肩井:肩井穴在肩部,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用双手全掌交替揉摩双肩,再用拇、食、中三指拿捏肩井,每天来个20-30次。坚持做,肩周炎、颈椎病都不敢轻易来“骚扰”你啦。
二、拔罐:身体里的“小气泵”在发力
拔罐,就像给身体里安了个“小气泵”,通过燃烧、抽气等方法,让罐子里产生负压,紧紧吸附在体表穴位或患处,把身体里的“坏东西”都吸出来。
(一)拔罐的养生作用
1.疏经通络:和推拿有点像,它也能把经络这条“小路”疏通得畅畅通通,让气血能愉快地“散步”。
2.行气活血:帮助气血更顺畅地流动,就像给河流开闸放水,让身体各个地方都能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
3.祛风散寒:把身体里藏着的风邪、寒邪都像“抓小偷”一样抓出来,让你不再被这些邪气折腾得难受。
(二)常用穴位
1.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也就是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寸处。在这些穴位上拔罐,能调节脏腑功能,让身体更健康。
2.大椎: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都汇聚到这里。在大椎穴拔罐,能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就像给身体穿上了一层“保护罩”。
(三)拔罐方法
1.吸拔方法
-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绕一圈后迅速退出,快速地将罐扣在施术部位。这方法简单又安全,不受体位限制,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就像变魔术一样,“嗖”的一下,罐子就稳稳地吸在身上啦。
-投火法:将纸片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火罐扣于施术部位。不过要小心,别让酒精滴下来烫到皮肤哦。
2.运用方法
留罐法,也叫坐罐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就是拔罐后把罐留在身体上一段时间,一般10-15分钟就行。要是小朋友或者身体比较弱的人,5-10分钟就可以啦。大的、吸力强的罐子留罐时间可以短点,吸力弱或者小罐的留罐时间可以长点。还可以根据病变范围的大小选择用一个罐还是多个罐。
(四)注意事项
1. 拔罐的时候,要选对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皮肤破损处、外伤骨折处、体表大血管处、皮肤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这些地方可不能拔罐哦。
2. 用火罐的时候要小心别被烫伤。要是不小心烫伤了,或者留罐时间太长皮肤起水疱了,得及时处理。水疱小的话,涂涂甲紫药水,保持局部干燥、卫生清洁,别擦破就行。水疱大的话,得用消毒针把水放出来,再涂甲紫药水,或者用消毒纱布包起来,防止感染。
3. 拔罐的时间间隔要根据具体情况来,体质虚的人可以每隔2-3日拔一次罐。要是连续每天都拔罐,得注意轮换拔罐部位。
4. 给别人拔罐的时候,得密切观察对方的反应,要是有晕罐等情况,得赶紧处理。
5. 皮肤严重过敏、有传染性疾病,或者有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结核活动期、出血倾向及严重水肿,以及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的人,都不能拔罐。
6.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也不能拔罐,拔其他部位的时候手法也要轻柔。女性经期也不适合拔罐哦。
三、刮痧:给身体“刮”出健康来
刮痧就像是给身体来个深度“大扫除”,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用特制的牛角、玉石等器具,在体表反复刮拭、摩擦,把那些藏在身体里的“脏东西”都给“揪”出来。
(一)刮痧的养生作用
1.疏经通络,祛除邪气:把经络里的“障碍物”都清理掉,让气血能顺畅通行,同时把身体里的邪气都赶出去,就像给房子通风换气,把不好的空气都排出去。
2.调整机能,扶助正气:能帮身体调整各个器官的功能,让它们都能“各司其职”,还能扶助正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让你更有精气神。
3.辅助诊断,预判未病:通过观察刮拭后皮肤出现的变化,能提前发现身体里藏着的小毛病,就像给身体找“隐患”,提前做好预防。
(二)养生方法
1.刮拭方法
-拍打法:一手握住刮板一端,用刮板的另一端速度均匀地拍打穴位。拍之前要在局部皮肤上先涂润滑油。这个方法适合肘窝、膝窝、腰背部、前臂等部位。就像给这些部位轻轻“拍拍打打”,把里面的“坏东西”都拍出来。
-按揉法:用刮板角部倾斜按压在穴位上,做缓慢、柔和的旋转,板角不离开皮肤,力度渗透到肌肉,以感觉酸、胀、麻为准。常用于合谷、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以及手足上的反应点和其他疼痛敏感点。这就像是给穴位做个温柔的“按摩”,让它们更舒服。
2.常用养生刮法
-头部刮痧: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可以防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症。因为头部有头发挡着,所以不用涂刮痧润滑剂,用刮板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就行。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到头皮发热就可以啦。刮的时候,医者最好用一手扶着患者头部,让头能稳稳的。
-颈部刮痧:经常刮拭颈部,能育阴潜阳、补益正气,还能防治颈椎病、感冒、头痛、近视、咽炎等病变。
-背部刮痧:能调节全身气机及五脏六腑的机能,是个很棒的养生保健方法。背部刮痧一般从上往下刮,先刮后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刮背部正中线的时候,手法要轻柔,用补法,可别用力太大,伤到脊椎。
(三)注意事项
1.一般事项:刮痧的时候要找个避风的地方,注意保暖。因为刮痧的时候皮肤局部毛孔会张开,要是风邪跑进去,会加重病情。刮完痧后,喝杯热水(淡糖盐水最好啦),然后休息15-20分钟。刮完痧后3-4小时内别洗澡哦。别一门心思追求出痧多,血瘀、实证、热证出痧会多一些,虚证、寒证不容易出痧。刮痧部位的痧斑还没退的时候,别在原处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得间隔3-6天,等皮肤上的痧退了再说。
2.刮痧禁忌:要是有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中风、出血倾向性等严重病症,可不能刮痧。刮拭部位的皮肤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皮下不明原因包块、急性扭伤、创伤或骨折部位、浮肿部位、严重过敏这些情况,也不能刮。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妇女经期下腹部、面部都不适合刮痧。
3.晕刮防治:晕刮就是在刮痧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晕厥现象,会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者神昏仆倒。这大多是因为患者精神太紧张,或者对疼痛特别敏感,也可能是空腹、过度疲劳,或者刮拭时间太长,刮拭部位太多。所以用刮痧养生保健的时候,刮拭部位要少而精,根据患者体质选合适的补泻手法,同时要多观察。要是发现有人晕刮,赶紧停下来,让晕刮的人平躺,注意保暖,给他喝点温糖水。也可以点按人中、内关、足三里,刮百会、涌泉,这样就能缓解啦。
四、敷贴:给身体来场“中药SPA”
敷贴就像是给身体做一场“中药SPA”,把中药配成丸、散、膏等剂型,贴在腧穴或病变局部等部位,利用中药对穴位的刺激来养生治病。
(一)敷贴的养生作用
敷贴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让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重新调整和改善,促进机体功能恢复,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一方面,敷贴能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另一方面,药物能通过皮肤吸收,经穴位随经脉循环,直达病所,发挥作用,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让脏腑功能更协调。
(二)敷贴养生举例——冬病夏治三伏贴
1.药物:把白芥子、延胡索、细辛和甘遂按2:2:1:1的比例一起研成细末,用姜汁调和,做成直径约3cm、高约1cm的扁圆形药饼。
2.选穴:主穴选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膏肓俞、风门;再根据情况配穴,比如天突、脾俞、肾俞、足三里。
3.用法:把药饼用胶布固定,贴在穴位上。每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连续用三年。
4.作用:夏季三伏天用这个方法,主要是防治冬季容易加重或复发的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像中医辨证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对其他虚寒性疾病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5.敷贴方法:敷贴的时候先找准穴位,再用纱布或胶布把敷贴药物固定好。敷贴时间得看药物药性、刺激强度和个人敏感性,适当调整,以患者能耐受为准。一般短的30分钟左右,长的能达到4-6小时,小朋友敷贴时间要比大人短很多哦。
(三)注意事项
敷贴后,局部皮肤微微发红或者有点色素沉着、轻度瘙痒,这都是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但要是敷贴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的感觉,得马上把药膏取下来,千万别用手抓挠,也别自己乱涂药物。要是皮肤起水疱了,得及时处理。水疱小的,涂甲紫药水,保持局部干燥卫生,别擦破,一般能自己慢慢好起来。水疱大的,用消毒针把水放出来,再涂甲紫药水,或者用消毒纱布包起来,防止感染。要是皮肤出现红肿、大水疱等严重反应,得赶紧去皮肤科看医生。敷贴期间,要忌吃生冷、刺激性食物,海鲜、虾这些发物也别吃。外敷的时候注意调节干湿度,敷贴后要固定好,别出太多汗,防止药剂脱落、药物流失。身体弱、消瘦的人,还有有严重心脏病、肝病的患者,药物用量别太大,敷贴时间也别太长。敷贴期间要保证充足睡眠,别吹冷空调,别洗凉水澡,冬天注意保暖,不然毛孔收缩会影响药物吸收。
中医养生的这些方法,就像一个个守护健康的小天使,简单又实用。只要我们掌握了
(田孝瑞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