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性健康的“隐形威胁”中,前列腺癌正以逐年上升的发病率悄然逼近。据统计,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已位居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首位,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由于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了解前列腺癌的预警信号与科学筛查方法,是男性守护生命健康的关键防线。
一、前列腺癌:沉默的“男性杀手”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位于膀胱下方、尿道周围,形似栗子,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前列腺液,参与精液的组成。前列腺癌则是发生于前列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发现,年龄增长、遗传因素、高脂肪饮食、雄激素水平过高是主要风险因素。65岁以上男性是高发人群,若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个体发病风险将提高2-3倍。
与其他癌症不同,前列腺癌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癌细胞在前列腺内缓慢生长,逐渐侵犯周围组织。一旦出现症状,肿瘤可能已进展至中晚期,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迹可寻,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正是对抗癌症的重要线索。
二、不容忽视的预警信号
(一)排尿异常:前列腺癌的早期“警报”
前列腺癌最常见的症状是排尿困难,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状相似,容易混淆。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线变细、排尿等待时间延长等表现。这是因为肿瘤压迫或侵犯尿道,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若症状持续加重,甚至出现尿潴留(无法自主排尿),需高度警惕前列腺癌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尿或血精,即尿液或精液中混有血液,这提示肿瘤已侵犯血管或精囊腺。
(二)疼痛与不适:病情进展的危险信号
随着肿瘤增大,癌细胞可能突破前列腺包膜,侵犯周围神经和组织,引发疼痛。常见的疼痛部位包括下腰部、骨盆、会阴部或大腿内侧,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胀痛,且在久坐、排尿时加重。若癌细胞发生骨转移(前列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则会出现骨痛,尤其是腰骶部、肋骨等部位,严重时可导致病理性骨折,影响行动能力。
(三)全身症状:晚期疾病的综合表现
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消耗机体营养,同时影响造血功能所致。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水肿,原因是肿瘤压迫盆腔血管,导致血液回流受阻。这些全身症状往往提示病情已进入晚期,治疗难度显著增加。
三、科学筛查:早发现才能早治疗
(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筛查的“金指标”
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含量极低。当前列腺发生癌变时,PSA会大量释放入血,导致其水平升高。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一次PSA检测,若家族中有前列腺癌患者,筛查年龄应提前至45岁。一般来说,PSA正常值为0-4ng/mL,若数值超过10ng/mL,患癌风险显著增加;处于4-10ng/mL之间,则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判断。需注意,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引起PSA轻度升高,因此单一指标异常时,需配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二)直肠指检:简单有效的初步筛查
直肠指检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医生通过直肠触摸前列腺,可初步判断其大小、质地、有无结节或肿块。若发现前列腺表面不光滑、质地坚硬,或存在异常结节,需进一步进行PSA检测、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直肠指检常与PSA检测联合应用,提高早期诊断率。
(三)影像学检查:精准定位病灶
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前列腺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结构,发现可疑结节时,可引导穿刺活检。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及是否侵犯周围组织,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前列腺癌虽然危险,但并非不可战胜。重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主动进行科学筛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关键。男性朋友们应将前列腺健康纳入日常关注范畴,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前列腺癌的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日益完善,早期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显著提高。守护前列腺健康,就是为家庭幸福和生命质量保驾护航。
(贺向前 宝丰县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