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这一在胃黏膜上悄然出现的小肿块,常常让不少人在胃镜检查后心生疑虑。那么,胃息肉究竟是什么?它对人体有何影响?是否会癌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消化系统疾病。
一、胃息肉的定义与发病原因
胃息肉,顾名思义,是指在胃黏膜上形成的赘生物。这些赘生物既可以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恶性的,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关于胃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初步研究提示与以下因素有关:
胃的细胞修复机制受损:胃黏膜在受到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胃酸的长期刺激:胃酸过多或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可能导致胃黏膜持续受损,进而形成息肉。
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易发生息肉。
饮食习惯: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等,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诱发息肉。
遗传因素: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
药物与疾病原因:某些药物长期刺激胃黏膜,如质子泵抑制剂等,以及胃食管返流症等疾病,也可能引起息肉发生。
二、胃息肉的症状与诊断
大部分胃息肉患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都是在胃镜检查中意外发现。然而,当息肉变大或病变时,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疼痛、胃部不适、消化不良、呕吐、便血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胃息肉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内窥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内窥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息肉的大小、形状,并通过活检取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息肉的良恶性。此外,超声内镜、放射学检查、CT等影像学检查也可协助诊断,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胃息肉的治疗与癌变风险
良性胃息肉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定期复查,观察息肉的生长状况。然而,对于直径较大、引起症状或经病理检查发现为恶性肿瘤的息肉,需要及时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内窥镜下摘除、手术切除、热凝消融等。
关于胃息肉的癌变风险,不同类型的息肉存在差异。腺瘤性息肉被认为具有较高的癌变率,可达10%-30%,因此被称为“癌前病变”。而增生性息肉(也称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的癌变率则相对较低,仅为0.4%左右。尽管如此,所有类型的息肉都有可能发生癌变,因此一旦发现胃息肉,应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
预防胃息肉的发生,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食用刺激性食物,减少胃部不适的发生。对于长期患有胃溃疡、胃炎等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胃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此外,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息肉,也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手段。
当发现胃部不适或在内窥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时,患者应尽早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复查。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结语
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虽然大部分患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其潜在的癌变风险不容忽视。通过了解胃息肉的发病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一疾病。一旦发现胃息肉,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复查,以确保身体健康。
(亚冰玉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消化内镜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