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胃镜报告上突然冒出的“胃息肉”三个字,不少人瞬间慌了神:胃里怎么会长出“小肉球”?这东西是好是坏?会不会癌变?在消化内科的日常门诊里,胃息肉堪称“高频选手”,每年都有无数患者揣着忐忑的心来寻求答案。别担心!今天咱们就跟着消化内科医生,一起揭开胃息肉的神秘面纱,解锁从发现到切除的全流程攻略!
一、胃息肉:胃里突然冒出的“不速之客”
胃,这个每天兢兢业业消化食物的“大口袋”,有时也会冒出一些奇怪的“小肉球”——胃息肉。它们就像胃黏膜上长出的“小蘑菇”,有的圆滚滚像珍珠,有的带个小蒂像小葡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这些“小肉球”可不是天生就有的,它们的出现,往往和我们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医学角度看,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隆起性的病变。简单来说,就是胃黏膜上多长出了一块肉。根据病理类型,胃息肉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不同类型的息肉,脾气秉性可大不一样,有的温和无害,有的却暗藏“危险信号”。
二、胃息肉的“诞生记”:这些因素在“推波助澜”
胃息肉可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的诞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场“幕后阴谋”,这些“罪魁祸首”在悄悄影响着胃黏膜的生长。
(一)幽门螺杆菌:息肉生长的“催化剂”
幽门螺杆菌堪称胃健康的“头号大敌”,也是胃息肉生长的“催化剂”。这种细菌喜欢藏在胃黏膜里,疯狂繁殖的同时,还会释放毒素,刺激胃黏膜。长期的炎症刺激,会让胃黏膜过度生长,逐渐形成息肉。据统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胃息肉的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不少。可以说,幽门螺杆菌不除,胃息肉就像“野草”,容易反复发作。
(二)不良饮食习惯:息肉的“营养补给站”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给胃息肉“输送营养”。爱吃辛辣、油腻、腌制食物的人,胃黏膜长期受到强烈刺激,就像皮肤总被暴晒容易受伤一样,胃黏膜也会“伤痕累累”,增加息肉生长的风险;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会打乱胃的正常工作节奏,胃酸分泌失调,同样会刺激胃黏膜;还有长期吸烟、酗酒,烟草和酒精中的有害物质,都是胃息肉的“帮凶”,加速息肉的形成。
(三)遗传因素:躲不掉的“家族宿命”
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更容易长胃息肉,这可能是遗传在作怪。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胃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那么家族其他成员患胃息肉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就像家族遗传的“小秘密”,这种基因上的“弱点”,让他们的胃黏膜更容易出现异常增生。
(四)药物影响: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一些药物也可能和胃息肉的生长有关。比如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胃溃疡等疾病,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胃内胃酸分泌减少,胃泌素水平升高,从而刺激胃黏膜,增加息肉形成的风险。还有一些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也可能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诱发息肉。
三、胃息肉:沉默的“危险分子”
胃息肉堪称消化界的“沉默杀手”,大多数时候悄无声息,不引起任何症状。就像潜伏在胃里的“特工”,在暗中观察,直到被胃镜检查偶然发现。不过,一旦胃息肉开始“搞事情”,也会释放出一些“信号”。
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隐痛、胀满,这种疼痛不剧烈,却像“牛皮糖”一样,时不时冒出来,让人难受;有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尤其是在进食后,症状更加明显;还有些人会出现消化不良,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胀,食物在胃里不消化,打嗝、反酸也成了家常便饭。如果息肉表面发生糜烂、溃疡,还可能出现呕血、黑便,这就说明问题比较严重了。
值得警惕的是,息肉的大小、数量和症状并不完全成正比。有些体积很小的息肉,反而可能是恶性的;而一些较大的息肉,却可能只是良性增生。所以,不能以症状判断息肉的好坏,定期体检、胃镜检查才是发现息肉的关键。
四、消化内科的“破案工具”:揪出胃息肉
想要发现胃里的息肉,消化内科有不少“破案工具”,其中最厉害的当属胃镜检查。
胃镜就像医生的“千里眼”,一根细长的管子通过口腔进入胃内,管子前端的摄像头能把胃内的情况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不管息肉藏在胃的哪个角落,都能被它一眼识破。而且,胃镜检查不仅能发现息肉,还能顺便取一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就像给息肉做“身份鉴定”,确定它是良性还是恶性。
除了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也能帮助发现胃息肉。患者喝下一种白色的造影剂,这种造影剂会附着在胃黏膜表面,通过X光检查,就能看到胃内是否有隆起性病变。不过,钡餐造影的准确性不如胃镜,一些较小的息肉可能会被遗漏,所以现在主要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五、息肉切除全流程:消化内科的“拆弹行动”
一旦发现胃息肉,要不要切除?怎么切?这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在消化内科医生眼里,切除胃息肉就像一场“拆弹行动”,既要干净利落地清除隐患,又要保证患者的安全。
(一)切还是不切?医生的“决策指南”
并非所有胃息肉都需要切除,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综合判断。一般来说,直径小于0.5厘米的增生性息肉,如果没有症状,可以暂时观察,定期复查胃镜;但如果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建议及时切除;还有那些表面不光滑、有糜烂、溃疡的息肉,以及短期内快速增大的息肉,也都要尽早切除,防患于未然。
(二)手术方式大揭秘:不同息肉不同“拆法”
1.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堪称消化内科的“王牌技术”。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胃镜操作通道,使用特殊的器械,如高频电刀、圈套器等,把息肉切除。对于带蒂的息肉,可以用圈套器套住息肉的蒂部,通电后利用高频电流将其切除,就像用绳子套住小葡萄,轻轻一拉就摘下来;对于扁平的息肉,可以使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先在息肉下方注射生理盐水,使息肉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切除;对于较大的、平坦的息肉,还可以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这种方法更精细,能完整地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复发和残留的风险。
整个手术过程在麻醉下进行,患者一般不会感觉到疼痛。手术时间根据息肉的大小和数量而定,有的几分钟就能完成,复杂的可能需要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2. 外科手术
对于一些体积巨大、内镜下无法切除的息肉,或者怀疑已经癌变、可能侵犯到胃壁深层的息肉,就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外科手术会切除部分胃组织,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也较长。不过,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现在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胃息肉已经越来越少了。
(三)术后恢复:这些要点要牢记
息肉切除术后,患者需要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一般为1-3天。护士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是否有腹痛、呕血、黑便等情况。术后饮食也有严格要求:
-禁食阶段:术后当天需要禁食,让胃黏膜得到充分休息。
-流食阶段:术后第1天,如果没有异常情况,可以开始喝少量温水,逐渐过渡到米汤、稀藕粉等流食。这些食物清淡、易消化,不会刺激伤口。
-半流食阶段:术后2-3天,可进食米粥、面条、蒸蛋等半流食。注意食物要煮得软烂,避免粗糙、辛辣、刺激性食物。
-正常饮食:术后1周左右,根据恢复情况,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仍要避免暴饮暴食,少吃油腻、生冷食物。
此外,术后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出血。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胃镜,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是否有息肉复发。
胃里的“小肉球”虽然神秘,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秘密,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就能化险为夷。从发现到切除,消化内科医生会一路保驾护航。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胃息肉的关键。如果不幸发现胃息肉,也别害怕,及时就医,配合治疗,就能和这个“不速之客”说再见,守护好我们的胃健康!
(郭浩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病区(6)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