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肝脏“罢工”预警:肝硬化早期的迷惑行为

2025-07-03 14: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体的“器官天团”里,肝脏堪称默默奉献的“劳模”,解毒、代谢、造血样样在行。可这位“拼命三郎”一旦累到“罢工”,后果不堪设想!肝硬化就是肝脏从“勤恳打工人”走向“功能衰竭”的危险信号。早期肝硬化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迷惑游戏”,身体发出的信号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今天,咱们就跟着消化内科医生,破译肝硬化早期那些让人迷惑的“身体密码”!

一、肝硬化:肝脏从“劳模”到“罢工”的不归路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每天处理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分解毒素、合成蛋白质、储存营养……可当它长期遭受“暴击”,就会开启“自救模式”,用瘢痕组织修复损伤。久而久之,正常的肝组织被大量瘢痕替代,质地变硬,这就是肝硬化。

肝硬化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更像一场“温水煮青蛙”的慢性危机。乙肝、丙肝病毒长期“赖”在肝脏里搞破坏;酒精像“腐蚀剂”一样持续损伤肝细胞;还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胆汁淤积等因素,都是肝硬化的“幕后推手”。早期肝硬化就像暴风雨前的平静,表面看似正常,实则肝脏内部早已“暗流涌动”。

二、迷惑行为大赏: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疲劳感:怎么睡都睡不醒的“困倦魔咒”

要说肝硬化早期最具迷惑性的症状,非疲劳感莫属!患者就像被施了“困倦魔咒”,明明睡了十几个小时,起床后依然浑身没劲,连端杯水都觉得费劲。这种疲劳和普通累觉不同,它持续且顽固,休息、喝咖啡都难以缓解。

这是因为肝硬化早期,肝脏合成的胆碱酯酶减少,而这种物质是维持肌肉正常兴奋的关键。就像汽车没了润滑油,身体运转起来自然吃力。再加上肝脏代谢功能下降,无法及时分解乳酸等疲劳物质,让人时刻处于“电量不足”的状态。

(二)消化不良:胃里的“翻江倒海”

很多人把腹胀、恶心当成吃坏肚子,却不知这可能是肝脏“拉响警报”!肝硬化早期,肝脏分泌胆汁的能力下降,而胆汁是帮助消化脂肪的“主力军”。吃了油腻食物后,脂肪无法正常分解,就会在胃里“捣乱”,引发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

更迷惑的是,这些症状和普通胃炎极为相似,容易让人掉以轻心。有些患者甚至按胃炎治疗了很久,症状却反复出现。其实,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后,胃肠道的血液循环也受到影响,导致消化能力全面下降。

(三)蜘蛛痣与肝掌:皮肤上的“神秘符号”

在肝硬化早期,皮肤上可能突然出现一些“神秘符号”——蜘蛛痣和肝掌。蜘蛛痣长得像小蜘蛛,中间一个红点,周围伸出细小的血管分支;肝掌则表现为手掌大小鱼际处发红,按压后褪色。

这些奇怪的皮肤变化,和肝脏的“解毒功能”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肝脏会灭活体内的雌激素,但肝硬化时,肝脏“工作效率”下降,雌激素在体内堆积,刺激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形成蜘蛛痣和肝掌。虽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但一旦发现,务必引起重视!

(四)出血倾向:止不住的“小伤口”

刷牙时牙龈出血、轻轻一磕就淤青,很多人觉得这是“上火”或“缺乏维生素”,实则可能是肝硬化在“搞鬼”!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当肝硬化发生,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身体的凝血功能就会变差。

更要命的是,肝硬化还会导致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时会“吃掉”过多的血小板。血小板是止血的“小卫士”,数量减少后,即使是小伤口也容易出血不止。这种出血倾向往往不严重,却像“温水煮青蛙”,逐渐消磨着患者的健康。

三、消化内科的“破案神器”:揪出早期肝硬化

面对这些迷惑行为,如何才能确诊肝硬化?消化内科的“破案神器”了解一下!

(一)抽血化验:血液里的“健康密码”

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抽血检查是发现异常的第一步。血常规能看出血小板、白细胞数量是否减少,判断是否存在脾功能亢进;肝功能检查中的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能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凝血功能检查则通过凝血酶原时间等数据,评估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

这些指标就像拼图碎片,单独看可能不起眼,但组合起来就能发现肝脏的“健康漏洞”。比如,当转氨酶持续升高、白蛋白水平下降、凝血时间延长时,就要高度警惕肝硬化的可能。

(二)影像学检查:给肝脏“拍X光”

1.腹部超声:这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就像给肝脏做“B超”。超声能清晰看到肝脏的大小、形态、回声情况,判断是否有肝硬化、脾肿大等问题。肝硬化时,肝脏表面会变得凹凸不平,回声增粗增强,就像粗糙的砂纸。

2.CT/MRI:对于超声无法明确诊断的情况,CT或MRI能提供更详细的图像。它们就像给肝脏做“高清扫描”,不仅能观察肝脏形态,还能发现微小的占位性病变,帮助医生判断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三)肝穿刺活检:确诊的“金标准”

如果前面的检查还不能确诊,肝穿刺活检就派上用场了。医生会用一根细针从皮肤刺入肝脏,取出一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就像给肝脏做“切片分析”,能直接观察肝细胞的病变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以及肝硬化的分期。虽然是有创检查,但安全性较高,是确诊肝硬化的“金标准”。

四、早期干预:阻止肝脏“滑向深渊”

发现早期肝硬化,千万别慌!及时干预,完全有可能阻止病情恶化。

(一)病因治疗:切断“病根”

针对不同病因,医生会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乙肝、丙肝患者需要规范抗病毒治疗,把病毒“压制”住;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必须严格戒酒,让肝脏摆脱“腐蚀剂”;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则需要疏通胆汁排泄通道,减轻肝脏负担。这一步就像“釜底抽薪”,只有切断病根,才能阻止肝脏继续恶化。

(二)药物治疗:修复肝脏“生产线”

保肝药物能帮助修复受损的肝细胞,就像给“罢工”的生产线补充零件。抗纤维化药物则可以抑制瘢痕组织增生,甚至逆转早期肝硬化。此外,针对并发症,如腹水、肝性脑病等,医生还会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三)生活方式大改造:给肝脏“减负”

饮食上要遵循“三高一低”原则: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肪。多吃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减轻肝脏负担;严格戒酒,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增加肝脏代谢压力;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让肝脏在夜间能好好“充电”。

肝硬化早期的迷惑行为就像身体发出的“加密电报”,只有读懂这些信号,才能及时阻止肝脏“罢工”。消化内科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案,就是破译密码的“密钥”。记住,早发现、早治疗,肝脏依然有机会“重获新生”!别让那些看似普通的疲劳、腹胀,成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绊脚石”!

(郭浩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病区(6)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