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肌少症的认识
老年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衰弱综合征,表现为骨骼肌质量和强度的进行性、全身性丧失。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整体体能下降,活动减少,肌肉质量和强度流失加快,最终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低下甚至失能。研究表明,70-75岁人群中,男性患病率为4%,女性为3%;而85岁以上人群中,男性患病率高达16%,女性为13%。
肌少症的表现:
早期:肌肉容量减少,无明显不适。
中期:容易疲劳、耐力减退,整体体能下降。
晚期:可能导致跌倒、骨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引起肌少症的因素:
全天静态的生活习惯,即“宅”。
神经细胞退化,运动信号减弱。
身体将蛋白质转化为能量的能力下降。
营养摄入不够,缺乏足够的卡路里和蛋白质。
激素水平发生变化。
二、科学营养方案
营养干预的重要性:
营养干预是肌少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确保老年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其他必需营养素。
改良膳食方案:
蛋白质摄入:每日分五次摄入1.2g/kg优质蛋白,其中早餐添加乳清蛋白粉20g,午餐保证禽肉或鱼肉100g,晚餐补充大豆分离蛋白制品。
维生素与矿物质:配备维生素D3 2000IU/d,钙剂600mg/d,辅以ω-3脂肪酸抑制炎症反应。
膳食结构:保证膳食多样性,避免过度简化,如粥类配咸菜等。
营养补充剂: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营养补充剂,如蛋白粉、维生素D、钙剂等。
三、抗阻训练方案
运动干预的重要性:
运动干预是改善肌少症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降低肌肉萎缩的进程,并使肌纤维变粗,肌肉变得强壮。
抗阻训练方案:
初期:坐姿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完成下肢伸膝、髋外展动作,每组10次,每日三组。
中期:引入功率自行车训练,起始强度15瓦,每周递增5瓦。
后期:配合振动训练平台改善本体感觉,每周两次,每次10分钟。
注意事项:
训练前进行充分的热身,避免受伤。
训练过程中注意呼吸配合,避免憋气。
训练强度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
四、药物干预与环境改造
药物干预:
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如盐酸塞托品,但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针对胰岛素抵抗,改用兼具肌肉保护作用的DPP4抑制剂。
环境改造:
卫生间安装L型扶手,淋浴区铺设防滑地砖。
卧室通道宽度拓宽至80cm,夜间照明亮度提升至200勒克斯。
厨房操作台高度调整至肘下15cm,减少踮脚取物需求。
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步态变异系数,预警跌倒风险。
五、综合管理与预防
多学科协作:
社区卫生机构应建立60岁以上人群年度肌力筛查制度,运用简易五项问卷实现快速初筛。
确诊后,应由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管理,包括营养科、康复科、骨科等。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等。
避免长期静态生活,增加日常活动量。
老年人体适能测试:
定期进行老年人体适能测试,包括上下肢力量、有氧耐力、柔韧性、灵活性和平衡能力等。
通过测试结果,及时发现并干预衰弱问题。
六、结语
老年肌少症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但通过科学营养+抗阻训练方案,以及多学科协作和综合管理,可以有效逆转肌少症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老年人应重视肌少症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
(周文哲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