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但传统胃肠镜带来的不适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随着无痛胃肠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选择这种舒适化检查方式。不过,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做无痛胃肠镜,了解其适应症才能科学决策。
一、无痛胃肠镜
无痛胃肠镜是在普通胃肠镜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短效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整个检查过程患者无痛苦、无记忆,医生能更从容地观察胃肠道黏膜,发现早期病变。这种技术不仅提升了检查舒适度,还提高了诊断的精准性,尤其适合对传统胃肠镜存在恐惧心理的人群。
二、哪些情况需要做无痛胃肠镜
1.消化道症状持续不缓解
上腹部不适:反复出现上腹痛、饱胀、反酸、嗳气等症状,且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通过胃肠镜明确病因。例如,长期慢性胃炎或胃溃疡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镜下活检判断炎症程度或是否发生癌变。
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或呕血症状时,需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急诊胃肠镜检查。一方面可精准定位出血部位,另一方面可直接进行止血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排便异常:长期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或出现便血、大便变细、排便习惯改变等情况,需警惕肠道肿瘤或炎症性肠病。
2.影像学检查发现可疑病灶
X线钡餐异常:若钡餐检查发现胃或肠道存在溃疡、息肉、占位性病变,但无法明确性质时,需通过胃肠镜进一步检查。镜下可直接观察病灶形态,并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肿瘤标志物升高:当CEA(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指标异常时,即使无明显症状,也建议通过胃肠镜排查消化道肿瘤。
3.消化道疾病随访与治疗
术后复查: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胃肠镜,监测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例如,胃癌术后患者建议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胃镜。
息肉切除后随访:肠道息肉切除后需定期复查,观察息肉是否复发。对于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建议每年复查一次肠镜。
内镜下治疗需求:若胃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异物或早期肿瘤,可直接进行内镜下切除或止血治疗,避免二次手术。
4.高危人群筛查
有家族史者:若直系亲属中有消化道肿瘤病史,建议从40岁开始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例如,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胃镜筛查可提前至35岁。
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爱吃腌制食品的人群,消化道肿瘤风险较高,建议定期筛查。
年龄因素:5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每5年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
5.特殊人群需求
无法耐受传统检查者:对传统胃肠镜极度恐惧,或因咽喉敏感、体弱等原因无法配合检查的患者,无痛胃肠镜是更优选择。
需精准诊断者:无痛状态下患者无体动干扰,医生可更细致地观察黏膜微小病变,提高早期胃癌、肠癌的检出率。
三、无痛胃肠镜并非人人适合
尽管无痛胃肠镜优势明显,但以下人群需谨慎选择:
严重心肺疾病:如未控制的高血压、严重冠心病、心衰、呼吸衰竭等,麻醉风险较高。
药物过敏史:对麻醉药物或胃肠镜检查中使用的药物(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过敏者禁用。
急性感染期:感冒、发热、急性胃肠炎等感染性疾病患者,需待病情好转后再行检查。
特殊生理状态:孕妇、哺乳期妇女、严重贫血或凝血功能障碍者,需经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可行检查。
四、检查前的必要准备
术前评估:检查前需完善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等检查,并由麻醉医生评估心肺功能。
饮食调整:
胃镜:检查前8-10小时禁食固体食物,4小时禁水。
肠镜:需提前1-3天开始低渣饮食,检查当天凌晨口服泻药清洁肠道,直至排出清水样便。
药物管理:长期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的患者需提前停药5-7天;高血压患者晨起可用少量水送服降压药。
家属陪同:检查后需留观1-2小时,待完全清醒后由家属陪同离院,24小时内禁止驾车或操作机械。
五、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饮食恢复:单纯检查后2小时可少量饮水,无不适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粥、面条);若进行活检或治疗,需遵医嘱延长禁食时间。
观察症状:若出现腹痛、腹胀、呕血、黑便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避免剧烈运动: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无痛胃肠镜为消化道疾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舒适化选择,但其适应症和禁忌症需严格把握。
(杜志茜 河南省职工医院 内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