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孕期,准妈妈的身体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在为新生命保驾护航的同时,也可能悄然埋下健康隐患。其中,孕期血栓风险激增便是需要高度警惕的问题之一。血栓一旦形成,可能引发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脑静脉窦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母婴安全。因此,准妈妈们需充分了解血栓风险,采取科学预防措施,守护孕期健康。
一、孕期血栓风险激增的生理机制
(一)血液高凝状态: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
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剧烈波动,雌激素、孕酮等激素分泌量大幅增加,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其功能受损。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更多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触发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速度加快,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的活性却降低,血液黏稠度显著上升。这种“高凝-低抗凝”的失衡状态,使血液更易凝固,为血栓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础。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静脉回流的“双重阻碍”
随着胎儿发育,子宫体积迅速增大,对下腔静脉和髂静脉形成机械性压迫,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尤其在孕晚期,子宫压迫作用更为明显,静脉回流速度减缓,血液淤滞于下肢静脉。此外,孕期血容量增加约40%,静脉扩张使血流速度进一步下降,静脉瓣膜功能受损,血液回流效率降低。这种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高凝状态相互作用,形成血栓形成的“温床”。
(三)活动减少与久坐久卧:血液循环的“静止陷阱”
传统产后“坐月子”观念及孕期身体不适,导致准妈妈活动量显著减少。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办公、卧床休息,会使下肢肌肉收缩减少,静脉回流动力不足。研究显示,每日久坐超过6小时的孕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是活动孕妇的3倍。此外,孕晚期行动不便、缺乏运动指导,进一步加剧了血液循环障碍,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二、孕期血栓的常见类型与危害
(一)下肢静脉血栓:孕期最常见的“隐形杀手”
下肢静脉血栓是孕期最常见的血栓类型,占孕期血栓的70%-80%。典型表现为单侧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严重时可见浅静脉曲张。若血栓脱落,可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肺栓塞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咯血,若未及时救治,死亡率高达30%。
(二)肺栓塞:危及生命的“急性风暴”
肺栓塞是孕期血栓的严重并发症,发病急骤,症状缺乏特异性。部分孕妇仅表现为轻微胸闷、心悸,易被误诊为孕期不适。但一旦发生大面积肺栓塞,可能导致急性右心衰竭、休克甚至猝死。研究显示,孕期肺栓塞的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且近半数病例发生在产后1周内。
(三)脑静脉窦血栓:少见的“神经危机”
脑静脉窦血栓是孕期罕见的血栓类型,但危害不容忽视。典型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癫痫发作、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甚至脑疝。由于孕期症状复杂,易与妊娠高血压、偏头痛混淆,导致诊断延误。
三、孕期血栓的高危因素与筛查策略
(一)高危因素:识别血栓风险的“信号灯”
1.既往血栓史:曾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病史的孕妇,复发风险增加3-4倍。
2.遗传性易栓症:如抗磷脂综合征、蛋白C或蛋白S缺乏症,VTE风险增加10-20倍。
3.产科并发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可能通过内皮损伤或血流淤滞诱发血栓。
4.多胎妊娠:子宫压迫更明显,血流淤滞风险更高。
5.高龄产妇:35岁以上孕妇VTE风险增加2倍。
6.肥胖:BMI≥30的孕妇,血栓风险增加3倍。
(二)筛查策略:早期发现血栓的“雷达系统”
1.D-二聚体检测:孕期D-二聚体水平生理性升高,但若持续>500μg/L,需警惕血栓可能。
2.下肢静脉超声:对疑似下肢静脉血栓的孕妇,首选超声检查,灵敏度达95%。
3.CT肺动脉造影(CTPA):对疑似肺栓塞的孕妇,CTPA是确诊金标准,但需权衡辐射风险。
4.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无辐射,适用于孕妇,但检查时间较长,需配合。
四、孕期血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一)预防措施:构建血栓防护的“三道防线”
1.生活方式干预:
1)适度运动:每日散步30分钟,或进行孕妇瑜伽、游泳等低强度运动。
2)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3)体重管理: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11.5-16kg,避免超重。
4)饮食调整: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如全谷物、水果、蔬菜,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
2.物理预防:
1)梯度压力弹力袜:对高危孕妇,建议每日穿着弹力袜,减少下肢静脉淤滞。
2)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对卧床孕妇,可每日使用IPC2-3次,每次30分钟。
3.药物预防:
1)低分子肝素(LMWH):对高危孕妇,如既往VTE史、遗传性易栓症,建议从孕早期开始预防性使用LMWH,直至产后6周。
2)阿司匹林:对合并抗磷脂综合征的孕妇,建议每日使用阿司匹林75-100mg,联合LMWH预防。
(二)治疗策略:血栓治疗的“精准打击”
1.抗凝治疗:
1)LMWH:是孕期抗凝的首选药物,不通过胎盘,对胎儿安全。
2)华法林:仅用于孕中期,需密切监测INR,避免胎儿畸形。
3)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孕期禁用,因可能通过胎盘导致胎儿出血。
2.溶栓治疗:
1)阿替普酶:仅用于大面积肺栓塞或危及生命的血栓,需权衡母胎风险。
3.手术治疗: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对抗凝禁忌的高危孕妇,可考虑植入滤器,防止肺栓塞。
五、孕期血栓的误区与注意事项
(一)常见误区:警惕血栓预防的“陷阱”
1.“孕期不能运动”:适度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风险。
2.“弹力袜无用”:弹力袜可减少下肢静脉淤滞,降低血栓风险。
3.“抗凝药危害胎儿”:LMWH对胎儿安全,是孕期抗凝的首选药物。
(二)注意事项:守护血栓安全的“细节”
1.定期产检:建议每2-4周产检一次,监测D-二聚体、下肢静脉超声等指标。
2.症状监测: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3.产后管理:产后6周内血栓风险仍高,需继续使用LMWH至产后6周。
六、总结
孕期血栓风险激增,但通过科学预防与合理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保障母婴安全。准妈妈们需充分了解血栓风险,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定期产检,及时就医。让我们携手守护孕期健康,为新生命的到来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杨娟娟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