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孕期牙齿问题频发?准妈妈必知的护牙指南

2023-10-13 09:5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怀孕是女性生命中一段特殊而美好的旅程,但激素波动、饮食习惯改变和免疫系统调整等因素,可能让准妈妈们遭遇牙龈红肿、出血、龋齿加重甚至急性牙痛等困扰。据统计,约60%-75%的孕妇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而孕期口腔疾病不仅影响准妈妈的生活质量,还可能通过炎症因子、细菌感染等途径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等妊娠风险。本文将为孕期女性提供一份科学护牙指南,帮助准妈妈们平稳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一、孕期口腔“三大敏感期”与隐患

1. 孕早期(1-12周):激素风暴下的牙龈危机

隐患:孕期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飙升,导致牙龈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使牙龈对牙菌斑中的细菌毒素更加敏感。临床数据显示,约50%的孕妇在孕早期出现“妊娠期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刷牙出血,部分孕妇甚至出现“妊娠期牙龈瘤”(牙龈增生性肿块)。
风险:牙龈炎症产生的炎症因子(如IL-6、TNF-α)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盘,诱发早产(早产风险增加3倍)或胎儿生长受限。

2. 孕中期(13-27周):龋齿与牙髓炎的“高发窗口”

隐患:

饮食习惯改变:准妈妈为缓解孕吐或补充营养,可能频繁进食甜食、酸性食物(如柠檬水、话梅),导致口腔pH值下降,牙釉质脱矿风险增加。

唾液减少:孕期唾液分泌量减少约30%,唾液缓冲能力下降,龋齿发生率较孕前升高40%。

牙髓敏感:牙髓血管扩张导致牙齿对冷热刺激敏感,原有龋齿可能发展为急性牙髓炎,引发剧烈疼痛。
风险:急性牙髓炎需根管治疗,但孕早期(1-3月)和孕晚期(7-9月)因麻醉、X线等操作风险,可能被迫延迟治疗,导致疼痛加剧或感染扩散。

3. 孕晚期(28周至分娩):牙周感染的“隐形威胁”

隐患:孕晚期准妈妈行动不便,口腔清洁可能疏漏,牙菌斑堆积引发牙周炎,甚至出现牙周脓肿。牙周感染细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盘,诱发绒毛膜羊膜炎,增加胎膜早破风险(发生率升高2-3倍)。
风险:若孕晚期突发急性牙周炎或智齿冠周炎,可能因无法平躺接受治疗,被迫采用保守止痛措施,导致感染迁延不愈。

二、孕期护牙“四大黄金法则”

法则一:口腔清洁“精细化升级”

工具选择:

牙刷:使用超软毛、小头牙刷(如儿童牙刷),减少牙龈刺激。

牙膏:含氟牙膏(氟浓度1000-1500ppm)可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降低龋齿风险。

辅助工具:牙线清洁牙缝,冲牙器冲刷后牙区,减少牙菌斑堆积。

方法优化:

刷牙时间:每日至少2次,每次3分钟,采用“巴氏刷牙法”(45°倾斜,短距离水平颤动)。

频率调整:孕吐后立即用清水漱口,半小时后再刷牙(避免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

法则二:饮食管理“控糖+补钙”双管齐下

控糖:

减少甜食(如蛋糕、巧克力)和酸性饮料(如碳酸饮料、果汁)摄入,降低龋齿风险。

进食后立即漱口,若无法刷牙,可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中和酸性物质)。

补钙:

每日摄入钙1000-1200mg(如牛奶500ml+豆腐100g),促进胎儿骨骼发育,同时维持准妈妈牙槽骨健康。

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IU),促进钙吸收。

法则三:高危行为“主动规避”

避免自行用药:孕期禁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甲硝唑(可能致畸),止痛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对乙酰氨基酚)。

谨慎洁牙与治疗:

孕中期(14-27周)是治疗窗口期,可进行洗牙、补牙、根管治疗等操作。

孕早期(1-3月)和孕晚期(28周至分娩),仅处理急性感染(如牙周脓肿切开引流),避免拍X光片(必要时需铅衣防护)。

拒绝“土方”:如用盐水漱口缓解牙痛(仅短暂止痛,无法根治)、自行挑破牙龈瘤(可能引发感染)。

法则四:产检+牙检“同步进行”

孕前检查:计划怀孕前6个月进行口腔全面检查,治疗龋齿、拔除智齿、完成牙周治疗,降低孕期风险。

孕期建档:在产科建档时同步告知口腔病史,部分医院提供“孕产妇口腔专科门诊”。

定期复查:孕中期(16-20周)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牙龈炎、龋齿等问题。

三、孕期常见牙病“急救指南”

1. 牙龈出血/红肿:温和护理+专业干预

家庭护理:

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面部,收缩血管,减少出血。

含漱:用0.12%氯己定漱口水(每日2次,1周内)抑制细菌,缓解炎症。

就医时机:若牙龈出血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自发出血、牙龈瘤,需立即就诊,进行龈上洁治(洗牙)和局部冲洗上药。

2. 急性牙髓炎:止痛优先+择期治疗

应急止痛:

冷敷:用冰袋敷于疼痛侧面部,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

止痛药:若疼痛剧烈,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每次500mg,每6小时1次)。

治疗时机:孕中期可进行根管治疗(局部麻醉+橡皮障隔离),避免感染扩散。

3. 智齿冠周炎:局部冲洗+抗生素使用

家庭处理:

盐水漱口:用温盐水(1茶匙盐+1杯水)每日漱口4-5次,减少细菌。

避免刺激:勿用患侧咀嚼,忌辛辣、过热食物。

就医治疗:

冠周冲洗:用3%过氧化氢溶液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盲袋,清除食物残渣。

抗生素:若炎症扩散至面颊部,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或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

四、产后护牙“关键修复期”

1. 激素恢复期(产后6-8周):牙龈修复黄金期

产后激素水平逐渐下降,牙龈红肿、出血症状多在6-8周内缓解。但若孕期牙周病未治疗,可能进展为慢性牙周炎,需及时复诊。

哺乳期间可进行常规牙科治疗(如补牙、拔牙),但需告知医生哺乳期身份,避免使用可能通过乳汁分泌的药物(如四环素)。

2. 喂养习惯与护牙

夜间喂养:避免含奶瓶入睡,减少“奶瓶龋”风险。哺乳后用纱布或指套牙刷清洁婴儿牙龈,6个月后开始用含氟牙膏(米粒大小)刷牙。

自身护牙:产后饮食可能偏甜、偏软,需坚持每日刷牙、使用牙线,防止龋齿复发。

五、结语

孕期口腔健康是母婴健康的“隐形基石”。准妈妈们无需因牙齿问题过度焦虑,但需重视日常护理和定期检查,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记住:孕期的每一次护牙行动,都是对宝宝未来的投资——健康的牙齿是孩子一生自信笑容的起点,也是准妈妈们拥抱幸福生活的底气。愿每一位准妈妈都能以科学护牙为盾,平安、健康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陈志丽 西峡县人民医院 口腔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